近日,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迅速引起公眾關注。很多家長在感嘆“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同時,繼續(xù)大倒“苦水”;而老師們也頻頻“發(fā)聲”,有人說自己到了深夜11點還在微信群里回復家長的咨詢信息,還有人稱自己從未在家長群中給學生布置作業(yè)……
隨著“家長退群”事件持續(xù)發(fā)酵,江西、遼寧等省紛紛出臺文件,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yè),嚴禁家長、學生代勞。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從2018年至今,已有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山東、貴州、廣西、山西和陜西等10多個省份的教育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yè)的做法,有的地方還明確定期開展作業(yè)督查,甚至將作業(yè)管理納入績效考核。
脆弱的家校關系再次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以家長群為例,其本應扮演家校溝通的橋梁,促進家校共育,卻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詭異的博弈,讓家校雙方倍感壓力。
記者采訪了多位家長和老師后發(fā)現(xiàn),這些矛盾背后除了互相抱怨和不理解之外,更多的是對于孩子教育的焦慮。
家長吐槽壓力巨大,老師直言無可奈何
北京市民劉波是一名五年級學生的家長,他對那位“退群”的家長表示“特別理解”,“平日里,家長們的情緒就算堆積如山,也未必敢在家長群里對老師正面發(fā)作。正因為如此,當有人在公共領域捅破這層‘窗戶紙’時,立刻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共鳴”。
在大多數(shù)受訪者看來,家長群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卻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這種壓力來自于“看似留給學生實則留給家長”的作業(yè)或者其他任務。
在江西一所學校三年級的家長群中,老師直接點名批評幾名沒給孩子批改作業(yè)的家長:“標點符號都打錯了,你當家長的不對孩子負責,不檢查作業(yè),想全部指望老師嗎?”
這樣的話被曝光后,輿論一片嘩然。關于老師讓家長給孩子批改作業(yè),大部分受訪者表示,作為家長,他們都曾有過批改作業(yè)的經(jīng)歷,以小學為主。
劉波就是其中一位,他坦言,老師雖然沒有直接要求家長必須批改作業(yè),但孩子的作業(yè)完成質量高,老師對孩子的印象也會加分。
記者了解到,事實上,許多老師并不是為了推卸責任,才讓家長批改作業(yè)的,也有很多家長愿意參與其中。某些個別案例的爭議,折射出的是教育改革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界限不清的問題。完全把教育的相關工作推給家長,當然不盡合理,但將一切工作推給教師,也未必就是“理所當然”。
李蕾在成都某民辦中學當初中語文老師。她坦言,學校有傳統(tǒng),每次都在課堂上直接向學生留作業(yè),自己“從未通過家長群向學生布置作業(yè)”。
李蕾承認,現(xiàn)在學生“不太好管”,對于個別比較頑皮的學生,她有時會很無奈,會在家長群里發(fā)通知讓家長督促學生完成。“更多的還是通知一些常規(guī)要求以及請家長注意孩子最近學習狀態(tài)之類的,我也不會要求家長必須回復‘收到’。”
在幼兒園擔任小班老師的李君對于家長群也是心有戚戚焉。在她剛入行時,原以為發(fā)點上課照片可以讓家長了解一下教學情況,但家長群目前發(fā)展成了咨詢群。
“有一次,晚上11點多了,我還在群里回復家長的問題。一次兩次倒沒事,若每位家長都這樣,我怕連寫教案的時間都沒有了。”李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