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駛出了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
這里,搭起了中國第一條自營電報線
這里,亮起了中國第一盞自主試用電燈
這里,飛出了中國第一架國產水上飛機
……
這里,就是福州船政
讓我們推開歷史的大門
走進船政熠熠生輝的
百年傳奇
歷史為何“選擇”福建
中國在科技史上有過不少榮光,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把國人帶上古代科技文明的巔峰。
兩次鴉片戰爭之后,師夷以制夷的改革思潮席卷而來。1866年,船政在福州馬尾誕生,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教育、育人才、興海軍等一系列為國求強活動,被譽為“中國自強之道”。
圖源福建船政
?船政是東亞首個大規模造船工業基地
創造了中國造船數個第一,建立了我國近代第一所成規模的造船廠、機器廠,建造了我國第一艘千噸級蒸汽動力艦船。
?船政是中國近代教育發祥地
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西式高校、第一所職業技術學校。
?船政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
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海軍人才,打造了中國第一支艦隊……
那么歷史為何選擇福建?左宗棠又為何選擇在馬尾設廠造船?
有一種說法是,這與湖南湘陰人左宗棠當年深得林則徐器重有關。1850年的“湘江夜話”中,林則徐向左宗棠表達了希望他建設起強大海防的愿望。1866年,懷抱自強之志的左宗棠官至閩浙總督,終于有了海防建設的機會。
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認為,拋開歷史的因緣際會,船政選擇馬尾,與它自身優勢有關。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福建人具有“開放與包容、冒險與拼搏”并存的海洋精神。馬尾更具備天然的地理優勢,如地處閩江下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天然良港;馬江險要,進入馬尾的航道狹窄,易守難攻;毗鄰臺灣,可以就近從臺灣運輸造船所需木材和煤炭;距離福州城區較近,便于閩浙總督管理;等等。
中華未有之巨艦
船政之前,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船政之后,有天津機械局、湖北槍炮廠等;但船政的規格最高、成效最大。
從1866年開工到1874年中外五年合作期滿,船政投入經費共計579萬兩,只相當于北洋海軍創建經費的1/4,卻實現了近代工業科技、海軍科技從西方到中國的洲際轉移。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左宗棠、沈葆楨等創辦者基于國情的科技布局。船政不只是造船廠,它同時肩負了行政管理、艦船設計制造、人員教育、艦隊編練等職能。
此外,船政還打造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只要是與船有關的工業品,大到艦體、鍋爐、蒸汽機,小到風帆、纜繩、耐火磚,都設置專門的車間進行制造。目的是“權操諸我”,掌握近代艦船建造所有的技術。
船政第一艘輪船“萬年清”建造時,沈葆楨要求法國工程師、技術工人從識圖、放樣開始,對中國工匠進行手把手教導。“萬年清”出海試航,從管駕、引水到管輪、水手,已經全部是中國人。
從1866年創辦到清末的四十年中,船政共造艦船近50艘,經歷了木造、鐵脅木殼、全金屬三個技術階段。
1870年,為實現左宗棠“以機器制造機器,積微成巨,化一成百”的設想,創辦僅四年的船政開始自制船用蒸汽機。
制造蒸汽機的輪機廠是一座歐式紅磚建筑,歷經156年依然屹立在船政核心區,并得到修繕保護。
年僅21歲的船政學堂第一屆制造班學生吳德章從歐洲留學歸國后,與同學共同設計了“藝新”號。
“藝新”號是第一艘完全由中國人自主設計制造的軍艦,意為“技藝推陳出新”,它被時任船政大臣丁日昌稱作“中華發軔之始”。
由此,中國近代造船技術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技術獨立的跨越式發展。當時很多西方人到中國,還專程到馬尾一睹船政風采。
飛機制造轟動全球
二十世紀初,船政的工業制造領域又擴大到飛機制造,并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1918年,海軍部在福州船政局下設海軍飛機制造工程處,前一年剛設立福州海軍飛潛學校,開啟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歷史。
海軍飛機制造工程處當時擁有巴玉藻、王助、王孝豐和曾詒經四位世界級水平的航空專業人才。“初創階段的中國航空業,在人才儲備方面占據了制高點。” 陳悅說。
民國初年政局動蕩,制造飛機的經費得不到可靠保障,但巴玉藻等人依然克服困難,引領世界潮流,設計、建造各種原型機作為技術儲備,時刻進行技術更迭。
1930年,己型飛機“江鴻”號由飛行員許成啟駕駛飛往武漢,這是海軍制造飛機工程處所造飛機航程最長的一次飛行,顯示了中國當時較高的飛機制造水平,轟動全球。
海軍制造飛機工程處十三年間,共研制成功十七架水上飛機,包括教練機、偵察機、轟炸機、艦載機等,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機型。
1922年,為了解決水上飛機遠距離作戰時的中繼維護,巴玉藻和王助設計了水上飛機庫,機庫內建有修理車間、飛行員休息區及燃油庫等,這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浮動機庫”,也是近代中國海軍尋求“航空母艦”的最初努力。
新中國成立后,船政培養的98名飛機制造人員投身航空工業建設,大家所知道的沈陽飛機制造廠、成都飛機制造廠等在創立早期都有船政航空人才參與在內。
“高精尖”全面發展
船政學堂不僅培養了一批批人才,而且形成了近代留學教育的基本制度和模式。這些學生在不同的領域施展才干,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科技和工業進步。
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楨趕赴臺灣督辦軍務。為了便利臺灣與大陸之間快捷通信,沈葆楨提出鋪設海底電纜。
在此背景下,中國第一條自營電報線——船政至福州線1874年建成,而臺灣連接大陸的海底電纜因為工程復雜,未能立即開辦。
直到1887年,以船政學堂電報畢業生為技術骨干,成功鋪設了臺灣淡水至福州川石島的海底電纜,全線長117海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自營海底電纜,標志著近代中國的電信技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879年9月9日入夜,船政衙門后方的嬰脰山上,突然射出了一柱明亮的強光,燈光所及,山下的船政衙門、學堂、廠區如同白晝。
船政的技術人員在船政天后宮前廣場上點亮的是一盞特殊的電弧探照燈,這是中國人獨立使用電力照明的最早記錄。
“鏡清”號巡洋艦是中國第一艘安裝電燈的軍艦,此后電弧探照燈是艦船建設必備裝備。
1886年,為了加快建造鋼甲艦“平遠”號,船廠區域建成電燈房,這是中國最早的發電車間之一,也是福州地區第一座發電廠。此后,原本以蒸汽機、皮帶傳動的機床,全部改為電力驅動。
船廠電力不僅供應自身生產,每天晚上向鄰近的馬尾地區輸電,馬尾進入電力照明時代。現在船政輪機廠左側建筑所在的位置就是船政電燈房的舊址。
現在輪機廠北側有一座鐘樓,它始建于1926年,次年完工,這是船政歷史上第三座鐘樓,第二座鐘樓建在辦公所的屋頂,第一座鐘樓是船政誕生時建造的,在目前鐘樓東側,為單體木質結構,也是中國近代第一座工業鐘樓。
船政建設前,中國人熟悉的是打更那樣的十二時辰傳統報時方式,船政創立后,現代時間概念率先導入福州。
百年前的船政
為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百年后的今天
以“愛國、科學、創新、圖強”
為標志的船政精神
依然時刻激勵著后人
作者: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通訊員 楊明新 吳丹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