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蠔烹制美食,很尋常
但是,你見過用生蠔造橋嗎?
見過生蠔蓋的房子嗎?
沒有吧!
這就帶你看看福建人的“常規操作”
01
“蠔”門望族
生蠔學名牡蠣,又名蠣蛤、牡蛤、海蠣子等,素有“海底牛奶”的美譽。
但是,在食物之外,福建人賦予了牡蠣更高的“自我奉獻”價值。
吃完牡蠣后的殼子,除了被扔掉還有別的出路嗎?
福建人告訴你:它可以蓋房子!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蠔”門?
用牡蠣殼裝飾的“蚵殼厝” 圖源:泉州文旅
在熱門旅游景點泉州蟳埔村,“蚵殼厝”是驢友們必看的風景。
由于福建沿海多雨水,且海風帶著鹽分、極易腐蝕紅磚。因此,“蚵殼厝”一般采取內墻用磚石砌成、外墻則以層層疊疊的牡蠣殼黏合的建造方式。
這樣的房子可以防水、防潮、耐腐蝕。歷經400多年的風雨沖刷,“蚵殼厝”依然光潔明亮、容顏不改。
除了為福建"蠔"門添磚加瓦,福建的橋也離不開牡蠣。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我國第56項世界遺產。
其包含的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泉州洛陽橋,屹立近千年不倒。
航拍“海內第一橋”洛陽橋 黃論謙/攝
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在主持修建洛陽橋時,面對洛陽江入海口湍急的江流、洶涌的海潮,發明了“筏形基礎”,橋墩狀如船形,極大減少水流的沖擊力。
由于橋基的石塊之間有罅隙,當地人又在橋基和橋墩上養殖牡蠣,用它將松動、散置的石塊膠粘在一起,稱作“種蠣固基法”。
洛陽橋的筏型橋基上密密麻麻生長著牡蠣 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攝
這是第一次把生物學原理用于造橋的案例,堪稱對世界橋梁科學的巨大貢獻。
在蔡襄的牽線搭橋下,洛陽橋與牡蠣就這樣相生相伴,千百年來不離不棄。
不僅如此,為了讓牡蠣真正能夠發光發熱,福建還在全國首創牡蠣產業“生態+”模式,探索出一條牡蠣殼資源化利用的新路。
在詔安、惠安等地,相關企業與中國科學院、廈門大學等院所深化合作,經過系列技術創新,用牡蠣殼研制生產出土壤調理劑、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劑、水體凈化劑等新型生物改良材料,可廣泛用于生態環境治理、重金屬污染水土改良、水產養殖、環保建材等眾多領域。
農戶施用牡蠣鈣改良土壤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供圖
實踐表明,用牡蠣殼制作的土壤改良劑,富含鈣、鎂、鋅、鐵等多種金屬元素及氨基酸,能夠有效改良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污染土壤,解決土壤酸化板結、重金屬超標等突出問題,產品已出口到英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
明察秋“蠔”
吃貨的最高境界莫過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由于采集的野生牡蠣常常供不應求,為實現“牡蠣自由”,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福建、廣東等地就已經掌握了牡蠣養殖技術。
到了明代,霞浦縣人鄭洪圖撰寫了《蠣蜅考》,詳細記錄福建先民發明插竹養蠣法的過程。
這是古代最早一篇記載牡蠣人工養殖的漁業專文。
《蠣蜅考》收錄于《霞浦縣志》民國十八年版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供圖
據《蠣蜅考》記載,(霞浦)竹江島的漁民經過長期的養殖實踐、不斷探索,創新發明了“竹蠣養殖技藝”。
用一人高、手指粗的竹子扦插在灘涂上來模仿礁石,讓牡蠣生長在竹子上,極大地提高了產量,引起沿海地區紛紛效仿。
“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流傳至今,被認為是“中國海蠣養殖歷史的活化石”。
福建的牡蠣,味道也是特別好。
自己夸不算數?福建牡蠣可不缺名人“背書”!
明代廣東的按察使黃承昊,曾著有《折肱漫錄》。
在書中,他盛贊福建牡蠣“其味冠海錯”,乃是諸多海產中第一名。
民國才子郁達夫更是忍不住為福建牡蠣帶貨。
他在《飲食男女在福州》文中寫到,“福建的蠣房,卻比江浙沿海一帶所產的,特別的肥嫩清潔”。
甚至搬出頂級吃貨東坡先生為福建牡蠣打call,郁達夫認為要是東坡先生曾經嘗過“閩海”的牡蠣,“蘇氏子孫,或將永寓在三山二塔之下,也說不定。”
也就是說,要是蘇東坡先生嘗過福建的牡蠣,連家都能搬到福州來!
1937年,郁達夫與福州文化界抗日后援會同事在福州青年會門前合影 圖源:福州新聞網
好的食材與廚師更是互相成就,福建人更是將蠔的烹飪手法玩得很溜。
從牡蠣蒸蛋羹、紫菜海蠣煲,到蠔干粥、海蠣煎、海蠣餅,花樣百出。
早年間的臺灣青春偶像劇中,時常出現的初代網紅蚵仔煎(é ā jiān),就是閩南人熟悉的海蠣煎。
03
“蠔”不遜色
牡蠣養殖延續千年,福建人對技術的創新從未停步,又發展出棚架式、浮閥式、延繩式等養殖技術。
今天,福建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牡蠣養殖區,養殖遍布沿海大大小小的各個灣區,從事牡蠣養殖相關產業達10多萬人。
2021年,全省牡蠣養殖面積達3.7萬公頃,產值211.2萬噸,均居全國第一,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泉州蟳埔社區的女性正在剝蚵殼。圖源:泉州文旅
福建還大力推進牡蠣種業技術攻關,研發優良新品種,構建從種苗、養殖、精深加工到流通的全產業鏈,促進現代漁業提質增效。
福建創新實施種業“芯片”工程,培育出貝殼金黃、顏色絢麗,生長速度快、品質高的“金蠣1號”等新品種。
目前,這類品種已實現規模化推廣養殖,平均畝增產達10%~30%,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獲得2020年度全國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近年來,國際上大力發展三倍體牡蠣新品種。
對此,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和相關企業聯合攻關,形成具有自主研發能力、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實現三倍體牡蠣苗種產業化生產,苗種銷往廣東、廣西、山東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和傳統的牡蠣相比,三倍體牡蠣可謂是不談戀愛專注搞事業,牡蠣生長速度提高30%以上,個頭更大、肉質更好、味道更鮮美,在4℃下可保活2周,物流配送優勢明顯,已經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三倍體牡蠣上市 圖源:海連江
“蠔”秀、“蠔”美味,福建的牡蠣果然“蠔”有前途。
參考材料:
徐潤林、李俠、陳家平,《泉州蟳埔村“蚵殼厝”牡蠣殼來源初考》,《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張肖,《蚵殼厝:泉州古民居裝飾中的海洋生態元素》,《美術教育研究》
鄭振飛,《福建古代石梁橋的歷史地位極其技術成就》,《福州大學學報》
艾栗斯,《牡蠣 滋養人類的“海中牛奶”》,《北京日報》
作者:陳少毅
作者單位: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
來源:“閩人智慧”編輯部
編輯:郭金銘
審核:雷光美、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