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2歲的王元鳳榮獲2016年度莆田市城廂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最美文化工作者”榮譽稱號;同年,筆耕不輟的老王出版個人文集《鳳翔集》。如今他依然揮灑夕陽余熱踐行著奮斗終身的文化夢。
1962年,26歲的王文鳳從福建師大中文系畢業,被分配到泉州惠安縣第六中學任教,從事語文教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干就是17年。1979年,王元鳳調回家鄉,在靈川中學(現為莆田十八中)任教,從崗位上退休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研靈川地方文化,研究莆田地域歷史文化。自退休以來,王文鳳被推選為靈川鎮東汾五帝廟董事會秘書長,躬耕于家鄉文化“田”。二十多年來,他不遺余力奔走田間地野,搜集地方史料、史跡,或參加市內外舉辦的學術會議,把滿腔對家鄉的愛化為弘揚地方文化的一篇篇文章。
東汾五帝廟從名不見經傳的海濱古廟,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躍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離不開王元鳳等幾位董事會老文史研究員的辛勤努力。
1982年,五帝廟重開廟門。1999年,王元鳳和董事會其他成員發動全村群眾捐資,先后興建牌樓和鐘鼓樓等。他冒著酷暑與會員挨家挨戶動員村民捐款,自己慷慨解囊3000多元。他又找撰聯高手、書法家,為五帝廟添磚加瓦。如今,這些建筑雄偉壯觀,使祖廟面貌煥然一新。
2005年5月11日,東汾五帝祖廟被批準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對此,老王特別自豪:“這是留給子孫后代一份珍貴的遺產,打破了全鎮沒有省級文物的紀錄。”
每年端午節,五帝廟舉行獨具特色的閩臺送王船習俗活動。為讓這一傳統習俗得以傳承,老王主動向文化部門申請“非遺”保護。經多方努力后,2009年5月31日閩臺送王船習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五帝廟古樸典雅的皂隸舞被列入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7月,東汾五帝廟被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授予全省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稱號。
2007年12月,由王元鳳擔任副主編,組織編寫的廟志《東汾攬勝》印發。2017年個人文集《鳳翔集》收錄了王元鳳退休后二十多年見諸報端的100多篇文章,是莆田第一部研究靈川歷史與文化的學術專著,凝結著王元鳳愛國愛鄉的赤子才情。 此外,他還積極組織東汾五帝廟文藝隊,培養出300多位文藝骨干。
“我們把群眾喜聞樂見的事辦好,保護好家鄉優秀的地方文化遺產,也就是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王元鳳說。(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易振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