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藥主要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烏蒙山脈及武陵山脈等地區。由于各地區緯度、地理環境、用藥習慣的不同,各類藥物分布有差異,有的種類如:見血飛、魚腥草、銀花、桔梗等幾乎各地都有分布;而有的種類如:艾納香、馬檳榔、金鐵鎖、松蘿、紫金蓮等僅限于某些地區和一定的海拔高度才有分布。近年來,我國苗族聚居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不少的藥材種植生產基地,大力開發常用的藥材如天麻、茯苓、杜仲等的人工栽培。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少數民族,由于歷史上種種原因,在頻頻的部落戰爭中,經歷長達1700多年的遷徙過程,從黃河下游遷到長江中游。
苗族歷史上沒有建立過政權,目前還沒有發現本民族文獻記載的醫學系統資料,但卻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論醫學有兩綱、五經,論疾病有三十六大癥、七十二疾、一百零八個小癥、四十九翻;論病理有氣、血、水學說;論藥物有冷藥、熱藥之分。苗族醫藥自成體系。
全書分概論、苗醫病癥、苗族藥物三部分,講述苗族醫學,其中苗醫病癥收載206個大癥、408個小疾;苗族藥物收載主要常用品種330個。整理和規范苗醫、苗藥常用術語詞匯2 400余條。全書除苗藥彩圖外,文字達100萬余字。是一本實用的苗族醫學大全。
苗醫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簡稱六因。診斷疾病是通過把脈、聽聲、觀察顏色、詢問病情,用手觸、摸、扣、打、刮、按、搬、量等傳統方法,來觀察人體形態結構的變化和精神方面的異常情況。
苗醫所稱的“兩綱”即“冷病熱治、熱病冷治”,是他們治病的兩大法則,具體治法則分內治法和外治法,其外治法尤為豐富,并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治療特點。
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與疾病、傷害作斗爭的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醫療經驗。他們對致病因素、疾病診斷、治療及預防等都有較深刻的認識,在疾病分類和命名上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臨證處方用藥方面,有著許多的獨到之處,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成為我國傳統醫藥寶庫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