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春節,閩清人多了江濱生態公園這個新景點。在這座緊鄰閩江興建的公園里,最吸引人的是長達380米、正在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梅川禮樂圖》陶瓷壁畫長卷。北宋時,閩清陳祥道、陳旸兄弟倆分著《禮書》150卷、《樂書》200卷,兩部經典著作對后世影響深遠,禮樂文化也因此被譽為閩清“文化三寶”之一。如今,以《梅川禮樂圖》陶瓷壁畫長卷為代表,閩清縣正積極傳承和弘揚先賢留下的瑰寶,尋求禮樂文化的振興——
〖國學展示接地氣〗
巖彩畫風基調、青綠潑墨技法,從東南到中原的十幾處山水美景次第展現,519個人物栩栩如生……站在《梅川禮樂圖》前,巨型畫卷的恢宏氣勢令人震撼。
據了解,《梅川禮樂圖》由曾獲全國性專業大獎的“序源堂”陶瓷畫團隊歷時一年多設計、燒制、安裝完成,長380米、高2.5米,共使用礦物質顏料135公斤、瓷片1111片。它正申報“世界最長的陶瓷壁畫”吉尼斯紀錄。
江濱生態公園總投資9500萬元,既是連接梅溪新城與閩清老城區的重要生態廊道,也是市民休閑健身的體育樂園。《梅川禮樂圖》無疑將成為閩清標志性的新景點和全縣文化魅力的新代表。
新景觀的背后,是陳祥道、陳旸兄弟給家鄉留下的千年文化瑰寶。
歷史上,陳祥道所著的150卷《禮書》,與司馬光《書儀》、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禮學的最高研究水平;陳旸所著的《樂書》共200卷,是世界第一部音樂百科全書,比西方最早的音樂百科全書《音樂辭典》還早600多年。作為我國古代八大音樂名人之一,北京天壇公園神樂署顯祐殿里還立有陳旸的銅像供人瞻仰。清乾隆年間,兩部巨著被收入《四庫全書》,2008年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為了紀念兩位先賢,弘揚禮樂文化,我們探索了很多接地氣的展示方式,讓禮樂文化與普通群眾更貼近。”閩清縣陳祥道、陳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諸安介紹說,在城區溪濱路有1.1公里長的禮樂文化長廊,用聲光電方式向居民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托陳祥道、陳旸紀念館,介紹陳氏兄弟的禮樂著作成就、生平故事傳說、書法墨跡、故里集錦等;此外,閩清縣還購置編鐘等古典樂器,組建梅邑古樂隊,聘請知名學者編排《梅邑古樂》古典舞蹈,向群眾展示……
〖禮樂傳承進校園〗
“鳳凰山下,曇溪潺潺,那是梅邑人才輩出的地方。千年儒學鑄成‘禮樂’同輝,宏篇巨著留下不朽光華,歷史的豐碑銘刻著知識的力量……”
每逢重要的日子,在陳祥道、陳旸兩兄弟的故里——閩清縣云龍鄉,校園中都會響起這首《云龍教育之歌》。歌聲在學生們心中播下敬重家鄉先賢、傳承禮樂文化的種子。
為了更好地傳承禮樂文化,閩清縣啟動了“八個一”工程,即打造一個幼兒國學班、一個小學國學班、一部閩劇、一條文化體驗路線、一本鄉土教材、一套文化展板、一場曲藝音樂演出和一場詩詞朗誦會。其中,讓禮樂文化走進校園是重頭戲。
陳諸安介紹說,每年暑期,研究會都與縣關工委聯合舉辦“國學精典講習班”,講習禮儀樂律知識等國學內容,主要面向小學生,讓他們從小熏陶儒學與禮樂文化,做知書達禮文明的好學生,深受家長和學生們的歡迎。
與此同時,陳祥道、陳旸紀念館把小學生們“請進來”,讓紀念館也成為“課堂”。例如閩清縣實驗小學在此開設的國學課,除課標要求外,每學期還讓學生朗誦30首經典古詩詞。“紀念館里傳統文化氣息濃厚,學生們誦讀古詩詞更有意境,對禮樂文化的印象更為深刻。”閩清實小語文教師池雪清說。
鄉土教材的編寫,將把禮樂文化帶進全縣的校園中。去年7月以來,閩江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專家組數次到陳氏兄弟故里走訪,編寫禮樂文化鄉土教材。目前教材已經編寫完成,即將與全縣中小學生見面。
〖文化元素助力旅游產業〗
1月24日,由閩清縣旅游局主辦的“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國學經典”主題活動在陳氏兄弟故里云龍鄉舉行。朗誦國學經典、朱砂啟智、擊鼓明志等傳統禮儀環節,讓參加活動的孩子和家長收獲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鄉村游。
云龍鄉的后垅村是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示范點,“禮樂、國學”元素的加入讓這里的旅游資源更具特色。村里已經推出“二陳”故里修學游和國學夏令營等特色旅游產品,提升了旅游品質。
以后垅村為代表,禮樂文化為閩清縣鄉村旅游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據悉,閩清縣將對梅城、云龍、白樟、白中4個鄉鎮中涉及禮樂文化的6個景點,實施統一規劃、整理、保護,形成一條完整的禮樂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同時,還準備與陶瓷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推動開發禮樂文化陶瓷文創產品。
作為禮樂文化傳承主要場所的陳祥道、陳旸紀念館,如今常年免費向群眾開放,吸引游客前來游覽、瞻仰先賢。紀念館面向公眾,開設傳統禮儀知識講座,講解《禮書》精髓,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每年清明節,館里還舉行祭祀二位先賢的儀式,以傳統祭禮形成獨特的文化亮點。
為了豐富禮樂文化的內涵,閩清縣委宣傳部與福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文藝創作研究中心建立戰略合作,由閩劇專家周祥光、蔡玉榕共同編寫了閩劇《梅溪陳旸曲》。目前,劇本已經創作完成,爭取早日排演,并力爭列入全省匯演,助力禮樂文化的振興。(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邱國文 余兆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