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大同9月25日訊(記者 魏金金)“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里買銅”,一語道出了銅之于大同的重要性。作為北魏古都,銅器的發展可謂與歷史河流同進退。23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山西行”采風團一行來到大同,實地探訪大同銅器非遺發展現狀。
據了解,大同銅器尤以工藝銅火鍋獨樹一幟,而銅火鍋的由來則是當地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合的產物。當時大同作為北魏都城,鮮卑人喜吃涮羊肉,而大同當時銅器生產很盛,其生產的銅灶一體銅火鍋,成為宮廷御宴。大同也由此成為銅火鍋的起源地。
古法熔銅、掛錫
據大同銅器非遺傳承人李安民介紹,一件合格火鍋的打造要經過熔銅、鍛造、焊接、雕鏨、掛錫、拋光、組裝等多道工序完成。而一個合格的技師,則需要磨礪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熟練掌握每道工序。這其中,尤以鍛造、焊接、掛錫、和雕鏨四道工序最能體現技師的技術水平。
手工鍛造
雕鏨鍋胎
但事實上,即使如此精美的銅器,也有讓人為之心痛的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于種種原因,李安民所在的工廠面臨停產,很多技術人員流失。為了使大同銅器能夠代代相傳,李安民在1998年自辦廠房,并在之前工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生產工藝火鍋、宮廷御鍋、文房四寶、銅壺銅勺、工藝酒具以及收藏藝術器皿等系列產品。
組裝鍋環
成品銅火鍋
眼前的銅火鍋上,分別刻有“龍鳳呈祥”、“喜鵲登梅”、“八仙過海”、“花鳥山水”等圖案。由于造型美觀、工藝精巧、品種繁多、經久耐用,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現在越來越多的飯店開始找李安民做定制開發。
“學習普通銅器制作最少得三年,如果是雕刻精美的銅器最少得10年,目前(我們)培養了20多名徒弟。”77歲高齡的李安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針對非遺傳承問題這樣談到。據悉,現在工廠的大部分工人基本上都是10年以上工齡。
但事實上,如今一方面是家長對于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愈加重視,不希望孩子從事匠人工作,另一方面,從事工匠工作,由于短期之內很難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難免市場會有學徒中途“流失”的現象。李安民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他有認真想過到老少邊窮的地方招收學徒,希望通過這樣“非遺+”扶貧的方式來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