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9歲孩子張蕓慈的作品《螳螂幸福的味道》。
深圳13歲孩子張譯丹的作品《月亮的味道》。
觀眾在欣賞作品。
北京6歲孩子劉艾嘉的作品《媽媽的味道》。
觀眾觀展。
味道可以畫出來嗎?這些孩子們可以。在他們的畫作中,紅色是糖葫蘆的甜蜜,灰色是外婆家冒著炊煙的柴火灶……近日,第七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廈門展亮相市美術館二樓展廳,將持續展出至2月5日。兩岸三百多名小畫家的“童畫盛宴”陪您過年。
尋找孩子心中的味道
兩個調皮的小男孩,一個手舉長長的勺子“挖”下一小塊月亮,另一個舉著袋子等著掉下的“月亮屑”,而“月亮屑”在下落中變成了糖果,這是一個13歲孩子心中月亮的味道。一列歪歪扭扭的火車,車廂是一個個甜甜圈串起來的,車輪是橙子,還有草莓在車頂飄揚,這是一個4歲孩子心中火車的味道。廚房里騰起的炊煙,餐桌上擺放碗筷和菜肴,這是一個8歲孩子心中媽媽的味道……
這場展覽以“味道”為主題,以期尋找孩子們存留于心的“味道”。展覽現場,可以看到孩子們對“味道”的理解并不簡單。除了畫出糖葫蘆、面條、春卷等,孩子們還試圖尋找味道的來源,畫出了外婆的柴火灶、村里打年糕的場景。也有孩子追尋和味道有關的記憶,如母親的乳汁、媽媽的懷抱、家人的團聚。孩子們對文化味道的捕捉讓人刮目相看,小巷里的紅燈、廟宇里的慶典,都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
最令人驚喜的,無疑是孩子的想象世界,月亮和星空有糖果的味道,夢里有棉花糖做的城堡,甚至連快樂都可以聞到。展覽還特別邀請臺灣高雄的16名孩子結合部落豐富的文化底蘊與自然萬物的色彩,刻畫了極富味道的陶磚作品——《原“知”原味》。
孩子畫作給大人啟示
這是一場孩子們創作的展覽,但絕不僅是一場只供孩子觀看的展覽。展覽自2016年5月在臺南率先亮相后,又在臺北、北京、福州等地巡展,所到之處皆掀起熱烈反響——孩子們熱鬧地在同齡人的畫里尋找熟悉的味道,成年人因為孩子的奇妙表達,重新探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育。展覽現場還來了許多廈門本土的藝術家。他們觀看這些孩子們的作品,獲取了不少新的創作靈感。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還展出了由特邀藝術家朱成創作的極富地域文化特色的“兩維半”雕塑作品——《水的味道》,與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畫作于無聲中展開了一場“味”來的對話。此外,大展繼續攜手“蒲公英行動”藝術公益項目,精選藏族、白族孩子們的美術作品,展現瑰麗多彩的中華文化。
展覽由國臺辦指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思明區政府、臺灣中華文創發展協會和云揚天際文化藝術機構共同主辦。(文/記者郭睿圖/記者姚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