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廈門島內老舊供水干管實現了20多年來首次“大換血”,換上了球墨鑄鐵管,讓市民的飲用水質更有保障。當然,保障水質不只是那么簡單,根據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廈門監測站檢測結果表明:2014年、2015年、2016年,廈門水務集團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分別為99.98%、99.98%、99.98%,遠高于國家標準95%的要求,其中出廠水水質合格率均為100%,管網水水質合格率分別為99.95%、99.97%、99.96%,供水水質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今天,晨報記者帶你走進廈門的水質安全體系,看看我們用的自來水是如何保質保量的。
企業多級屏障守衛水質
在城市安全用水建設中,廈門水務集團引入多級屏障概念,監測預警系統覆蓋了原水、制水、污水處理和管道輸送等各個涉水環節。監測預警將緊隨“互聯網+”的大潮,升級建立水環境監測共享平臺,并融入省級供水信息監測監管體系,主要水質指標都能實現在線監控。
除不斷完善水質管理體系外,水務集團還在水源建設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方面大量投入。
在廈門高殿水廠,來自九龍江北溪的水時刻源源不斷地涌進,水質監測隨時啟動著。據廈門水務集團水質部經理陸洋介紹,這里的水質以2012年11月為節點,在那之前的原水合格率為90%—95%,而在此之后達到了96%—98%。在原水耗氧量方面,在那之前約為4.0-5.0,最高時甚至達到約8.0;在那之后,原水耗氧量達到平均約為3.0-4.0(數值越低,水質越好)。
不要小看數據上的變化,廈門市委市政府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水務集團為推進原水水質保障工程,2012年完成了北溪引水左干渠明渠改造。從那之后,引入廈門的原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2014年開始,建設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由龍津溪調水入廈門,為廈門提供第二條原水通道。
保障管網供水水質安全,推廣應用新型管材,大口徑管道采用國際優質供水管材之一———球墨鑄鐵管。2016年,水務集團全面啟動老舊供水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老舊管道改造長度約60公里,改造的同時優化管網布局,形成環網供水,提高供水水質。
多部門聯合發力“治水”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依據《福建省城市供水企業安全運行管理標準》,對廈門市供水企業進行嚴格考核,并委托第三方水質監測機構進行水質督查及信息公開工作。
廈門市衛生和計劃生育監督所則是通過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二次供水每季度的監督抽檢及出廠水實時在線監測等工作,助力水質保障。
在水源地,廈門市水利局設立了保護區,截至目前,共設立飲用水源水質自動監測設備6套,對飲用水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地實行每月一次的水質檢測。在汀溪水庫上游12個行政村設置水質監測斷面,每季度監測一次,推動實現生態補償資金發放與水質保護成效掛鉤。廈門市環保局則是出動大批人馬,對水源地進行巡查,并制定應急預案,建立廈門、漳州、龍巖三市九龍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機制。
2010年以來,廈門市先后實施了坂頭—石兜水庫、汀溪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生豬退養、汀溪水庫飲用水源地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推行生態補償、建設北溪引水渠明渠改暗渠工程等污染源治理項目,水源地環境得到持續改善。(通訊員 薛榕 葉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