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宣傳活動得到市民的積極響應。(記者王協云 攝)
連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省主要媒體紛紛在重要版面和時段刊發報道,反映我市文明創建工作亮點、成效和經驗。
“如今在廈門,老人摔倒眾人扶、生活垃圾不落地等文明行為蔚然成風,奉獻、助人意識深入人心,文明已內化為這座城市的底色,蘊藏在市民心中,展現在日常舉手投足之間。”《人民日報》3月28日刊登題為《廈門,文明擦亮這座城》的報道,充分肯定我市以文化凝聚合力,不斷提升文明城市創建水平。
“社區書院的建成和使用,有力推動了基層宣傳文化建設和社區治理創新齊頭并進,促進了文明城市與文明市民共同成長。”新華社3月21日播發通稿《福建廈門:社區書院漸成居民“第二課堂”》;廈門的“樹文明新風,迎金磚賓客”主題活動,新華社也發稿予以關注。
中央電視臺3月26日《新聞直播間》欄目報道我市開展垃圾分類的做法和經驗,4月1日《新聞聯播》以《垃圾減量分類讓城市“輕”下來》為題,用3分10秒的時間點贊我市思明區鼓浪嶼垃圾分類的做法和成效。
“廈門的全國文明城市‘桂冠’一戴就是十幾年。這十多年來,廈門不斷通過公民道德建設,提升公民文明自覺。”《光明日報》3月28日刊發文章《“文明自覺”撐起城市文明新高度》,探尋這座常常讓“人們喜從心生”的城市的文明新高度。
《經濟日報》3月22日全文轉載新華社通稿《福建廈門:社區書院漸成居民“第二課堂”》,并發稿關注“樹文明新風,迎金磚賓客”主題活動。
《福建日報》3月30日頭版刊發文章《文明創建的“廈門經驗”》,福建電視臺也播出相關報道。
中國文明網高度關注我市文明創建工作情況,及時轉載中央、省主要媒體近日關于我市開展文明創建工作的主要報道。
“廈門的文明創建、文明特質、文明內涵一直備受全國各媒體關注,全國文明城市‘桂冠’戴了十多年,不斷有創新舉措、創新品牌引起央媒省媒的集中報道。通過十多年的文明創建,這座城市與數百萬市民的文明自覺已經扎根,延綿傳承。”長期關注廈門城市品格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導詹鄞鑫說。
【鏈接】
央媒省媒探尋“廈門經驗”
“文明創建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廈門已連續十余年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各區、各職能部門在文明創建工作中,主動作為、常抓不懈,形成了全廈門共同推進文明創建的生動局面。”中央、省主要媒體從創新、機制、品牌等多方面,追蹤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的“廈門經驗”。
機制保障、全域創建、為民靠民、鑄造品牌,被眾多央媒省媒認為是廈門文明創建中的寶貴經驗。“為民靠民,全民參與”尤受關注,《文明創建的“廈門經驗”》一文說,“廣大市民在志愿服務中凝聚著對廈門的高度熱愛與充分認同,是文明創建最可依賴的力量。”
“志愿服務讓真善美在城市中傳播”
“問起廈門流動的最美風景線,廈門人會異口同聲地說:‘志愿者’。”《“文明自覺”撐起城市文明新高度》一文說,“大街上滿是暖心的志愿者,10個廈門人中就有一個志愿者,廈門的志愿服務理念已深入人心。”
《廈門,文明擦亮這座城》稱,“志愿服務讓真善美在城市中傳播,志愿者們的腳步,遍及廈門各個角落,通過量的積累,實現志愿服務工作質的提升。”
志愿服務為何能在美麗廈門如此蔓延?《廈門,文明擦亮這座城》在這些群體中找到答案:“廈門在志愿服務工作上,不僅有豐富的創建經驗,還有扎實的工作基礎,更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2007年,廈門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志愿者聯合會,目前注冊志愿者人數已達50余萬。”
“愛心之花開滿城市每個角落”
如果說志愿服務只是部分群體,那“愛心聯動”便是廈門數百萬市民共同的“愛心”匯聚而成的城市之愛,無處不在。
《“文明自覺”撐起城市文明新高度》一文,贊譽廈門“愛心之花開滿城市每個角落”,“‘愛心’活動在廈門人的熱情支持下,形成了愛心網校、愛心課堂、愛心門診、愛心基金等‘愛心聯動’大品牌。”文章驚嘆“廈門人的愛是細膩的”。
“東道主的強烈自豪感和責任感”
廈門這座城,除了愛,還有什么?
《文明創建的“廈門經驗”》一文發現誠信內涵,“誠信制度化已成為城市文明品牌。”《廈門,文明擦亮這座城》一文發現“東道主責任感”。
“樹文明新風,迎金磚賓客”主題活動,引起央媒省媒紛紛發文報道。他們不僅關注一場場行動一項項新的市民文明公約,他們更探究“人人都是東道主”背后的城市文明內核。《廈門,文明擦亮這座城》尋到答案:“以東道主的強烈自豪感和責任感,共同營造文明、和諧、有序的社會風尚和城市精神,通過金磚會晤的窗口,讓世界看到一個有大愛、有品格、有力量的文明廈門。”
“社區書院提升參與感和幸福感”
《“文明自覺”撐起城市文明新高度》一文將社區書院平臺稱為“居民的精神‘舞臺’”,各種各樣多才多藝的社區達人將書院“包圍”,在其中發揮著“酵母”作用。
《廈門,文明擦亮這座城》一文說,“社區書院這座橋梁,讓許多昔日互不相識的居民,找到了自己的伙伴,逐漸增強了認同感、歸屬感,也提升了參與感和幸福感。”
“垃圾分類成文明創建抓手”
央視《新聞聯播》以《垃圾減量分類讓城市“輕”下來》為題,用3分10秒的時間點贊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垃圾分類的做法和成效。
“垃圾分類督導員累計對居民和商戶上門督導近萬次,島上17臺垃圾車固定時間固定路線收垃圾,近4000個分類垃圾桶為群眾提供便利。”“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推進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工作,將之作為文明創建、綠色發展的具體抓手狠抓落實,力求為全國再貢獻一個‘廈門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