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有一個現象引起廈門市廣大黨員干部的廣泛關注:當某單位的一名黨員干部被立案審查后,同單位或系統內主動向市紀委或單位紀檢組交代違紀問題的越來越多。這個現象在廈門市一些重要的領域和敏感的崗位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以前某黨員干部被立案審查,牽連出一兩個同事或領導就差不多啦!現在卻經常牽涉出十幾個甚至更多,不少人還是主動交代問題,查處很徹底!”一位市人大代表說,這不只是反腐力度的問題,更反映市紀委反腐敗工作思路的轉變。
有人把它歸結為市紀委“分領域整治模式”——逐系統逐領域地開展紀律審查,一邊查案,一邊教育敦促、談話函詢,糾偏糾錯、建章立制,最大可能地全面肅清某系統或領域的腐敗問題,全力糾正存在行業的“潛規則”或不正之風,重構該系統或領域良好的政治生態。
無禁區,一查到底
“原廈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和平(副廳級,已退休)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去年8月,市紀委發布的這則簡短消息立即引起了廈門市各級極大關注。
當時王和平已退休4年,他的被查讓許多人都在掂量著這條信息的分量。截至目前,與該案件相關的其他10名黨員領導干部主動向市紀委交代各自嚴重違紀問題。
無禁區,一查到底。2016年,市紀委分別對市人防辦兩名副局級領導干部和三個處的7名黨員領導干部進行黨紀立案,其中,五人被開除黨籍并被移送司法機關,兩人被開除公職和取消退休待遇。對廈門市規劃系統紀律審查立案12起,黨紀處分7人。在市國資委系統內立案34件,黨紀政紀處分27人……
去年以來,在省紀委和市委的領導下,市紀委緊盯權力相對集中容易滋生腐敗或與民生關聯度高的領域和部門,實行分領域整治,無禁區鐵腕“拔爛樹”,集中力量查處了6個領域的系列腐敗案,涉案人數178人,移送司法機關31人,推動了個案到系列案的轉變。
有原則,挽救為主
“要堅持以紀律為尺,在全面實施分領域整治系列腐敗案件中要一邊查案,一邊督促單位黨委(黨組)履行主體責任開展教育提醒、談話函詢。對組織掌握問題線索而本人拒絕交代的,予以嚴肅查處。對主動交代違紀問題的,按照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實事求是地處理。”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孫明忠經常告誡一線的紀檢監察干部,紀律審查要切實達到減少存量,遏制增量,努力實現查處一批、挽救一大片。
根據這個紀律審查新理念,市紀委各紀檢監察室在開展執紀審查時改變以往的辦案方式,根據線索,做足做透前期調查工作,按照條件成熟情況,一個一個地分批依次開展執紀審查。“這樣做傷口小、留血少,更重要的是留出時間讓該單位黨委(黨組)依法履行主體責任,通過教育敦促、談話函詢等方式,讓相關的涉嫌違紀人員主動交代違紀問題,給他們悔過自新和立功的機會,達到點上爆破、面上震懾的執紀效應。”市紀委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據介紹,通過教育敦促、談話函詢,國土領域內有70多人(包括黨員和非黨員)主動交代各自輕微違紀問題。規劃系統內有22名同志主動向市規劃委紀檢組交代違紀問題,主動上交違紀收受的禮品、禮金。全市共有66名黨員干部主動交代違紀問題。
對于存在的違紀問題,市紀委結合“四種形態”的實踐,根據違紀人員的態度和情節的不同進行區別處理,糾偏糾錯治“病樹”,推動治標向治本兼治的轉變,以治標促進治本。
立規矩,預防腐敗
“要通過執紀審查工作,徹底摸清該單位長期存在的制度漏洞以及潛規則,督促和幫助他們糾正該領域長期存在的不正之風,鏟除‘潛規則’,凈化一方土地。”市紀委常委會在研究執紀審查工作時反復強調了這一要求。
為此,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開展執紀審查中都會要求被審查對象交代個人問題,就行業或系統內存在的權力尋租中的制度漏洞等問題提交相關材料,為做好案后整改提供依據。同時與涉案單位一起認真分析發案原因、政治生態環境、機制制度問題等,積極研究整改方案,發揮查辦案件的治本功能。在查處規劃、市場監督領域里系列腐敗案件后,市紀委相關處室撰寫了兩份專題報告,分析了規劃和市場監督領域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圍繞建立健全完善制度,有效規范權力的運行和監督機制等提出了整改意見、建議。
為督促整改,市紀委開展一案雙查,對一些單位黨組和紀檢組實施了責任追究。對一些典型問題通報曝光,強化震懾作用。市公安局對問題多發的湖里派出所等三家派出所啟動“一案雙查”,追究9名領導責任。市紀委還結合發生在市車管所和廈門路橋集團系列腐敗案拍攝制作了兩部警示教育片,用熟悉的人、身邊的案例加強對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的警示教育。
涉案單位也紛紛主動結合執紀審查發現的問題加強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