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鑾灣新城圍繞國際化生態海灣新城目標,將建設成為美麗廈門的展示窗口。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文/本報記者 賽豫龍)1980年,廈門以湖里為起點,開啟了快速發展的經濟特區時代;2002年,廈門提出“跨島發展”,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正式從海島型城市邁進海灣型城市;2015年,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掛牌成立,廈門又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度……
廈門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一個發展標桿。這一次,“標桿”指向了廈門島環灣核心區的馬鑾灣。馬鑾灣新城橫跨集美與海滄兩大成熟發展區,雄踞“黃金環灣帶”之上,承接城市未來的發展使命,將是廈門下一個發展增長極,更是廈門走向國際海灣都市的新起點。
居“黃金環灣帶”軸心
馬鑾灣匯聚海滄集美“雙區”精華
2016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規劃”明確指出,廈門將從特區海島型城市發展為一座現代化國際海灣型城市,常住人口將從目前的387萬增長至500萬人的特大城市量級,廈門正式打開了海灣發展的新格局,而位于“黃金環灣帶”軸心區的馬鑾灣,擁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成為了廈門海灣時代發展的新熱點。
所謂的“黃金環灣帶”,實際上指的是由海滄起頭,自西向東延伸至環集美湖的海灣區域,這一“黃金灣區”成了廈門向海灣型城市轉型的重要起點。其中,優先發展起來的海滄區和集美區,早已成為島外城區發展的樣本。
馬鑾灣新城橫跨海滄和集美兩大島外發展最成熟的區域,可謂是集“雙區”精華。其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原則,緊緊圍繞國際化生態海灣新城目標,將建設成為美麗廈門的展示窗口。
水域治理、生態修復工程為引領
馬鑾灣“三公”項目迅速推進
作為新規劃的廈門城市副中心,2015年,馬鑾灣新城以水域治理及生態修復工程為引領,啟動包括地鐵2號線、新陽大道、第二西通道、岸線景觀工程等在內的十大項目。2016年,以“三公”建設為龍頭,馬鑾灣掀起全面建設熱潮。
“三公”設施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環境設施。“三公”先行,統籌水、電、氣、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郵政、電信、物流等公共服務配套,以綠化、夜景、污水等改造提升片區價值,以有效破解就醫難、就學難、出行難等“城市病”。目前,片區已啟動339項“三公”項目,其中就包括廈門一中海滄分校、廈門第一醫院海滄院區等配套項目。
記者前往建設中的馬鑾灣看到,片區主干道新陽大道、馬鑾灣南側護岸正在加緊施工中。作為馬鑾灣新城重要的交通動脈和景觀大道,這里將建成40萬平方米的岸線景觀帶和全長5100多米的新陽大道,新陽大道項目將力爭在今年7月份完成。
此外,馬鑾灣新城規劃含軌道、道路、慢行系統“三合一”的城市道路交通體系,作為廈門目前地鐵線路經過最多的片區,馬鑾灣內規劃聚集地鐵2號線、4號線、6號線、8號線四條線路;還規劃了高速自行車、通勤系統、休閑系統“三合一”的慢行系統。目前,2號線的建設工作已經火熱展開,國內首條自行車高速路即將開建。
山、水、城、灣相生相融
馬鑾灣將成廈門灣區宜居范本
馬鑾灣按照“通山理水”的規劃理念,用生態廊道將“山、水、城、灣”連為一體,用城市綠道將“島嶼、濕地公園、社區公園”串聯。如今的馬鑾灣新城融合了山、水、灣、城、溫泉等五重特殊景觀,具有典型“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特質。在馬鑾灣新城開發中,也擺脫了以往新城開發“大拆大建”的模式,將保留閩南原始村落建筑,將其改造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文化創意村。
“城市發展不能千篇一律。只有保留傳統元素,才能建設出具有生命力、持續性的新城發展。”規劃專家馬武定如是說。正是堅持著這樣的發展原則,未來藍天碧海、紅磚古厝、摩天大樓的融合共生景象,將在馬鑾灣新城如畫呈現。
記者在現場看到,新城南岸是一處完整和獨立的半島地形,坐擁優良的一線海景資源。據悉,它將以現代都市開發新概念,集合商業、商務、娛樂、居住功能為一體,受益于馬鑾灣新城更高標準規劃、更高水平建設的理念,打造成廈門灣區生活的宜居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