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石啟動區6棟標準廠房和綜合配套樓將于近期投入使用。(李鸞漢攝)
前天,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董事長潘愛華一行來到廈門龍巖山海協作經濟區(下稱“合作區”)投資考察。望著眼前綠樹環繞的生態環境及初具雛形的產業格局,潘愛華很滿意。眼下,有投資意向的企業越來越多,合作區正成為新的投資熱土。
為了配合企業順利落地,各項基礎設施也在逐漸完善——一期雁石啟動區內6棟6.4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和綜合配套樓已拔地而起,并將于近期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合作區范圍內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2億元,其中雁石園區近3億元,園區初具規模。
堅持以高標準、高起點的規劃為引領,合作區堅持五位一體、產城融合生態文明示范區定位,合理布局產業結構,高效推進項目落地。廈龍同執筆,快手繪藍圖,合作區在力爭打造福建山海協作典范的同時,還正打造供大項目、好項目落地的優質平臺,成為造福兩地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規劃引領>>
奠定協同發展根基
如果將一個區域的發展比喻成搭蓋建筑物,那么規劃方案就好比施工設計圖,既要統籌區域的控制與開發,又要為其“展望未來”。
“從項目的洽談、策劃,到最終落地,合作區始終堅持規劃引領。”在合作區管委會國土規劃與住建環保局局長林宗昭看來,規劃引領是協同發展的根本,它站在全局角度,促進產業布局、公共資源在區域中有的放矢地配置,更好地推動發展要素在合作區內合理流動。
“合作區的規劃讓人眼前一亮,讓人對其發展未來抱有期待。”在實地考察了合作區內的白沙-蘇坂片區、白沙水庫、一期雁石啟動園區等項目之后,潘愛華十分 看好合作區的前景。他認為,合作區氣候宜人、生態優美,先天的自然環境與規劃編制中的定位方向高度契合。接下來,潘愛華將與合作區進一步溝通招商項目落地 工作。與他有相同想法的企業不在少數,最新數據顯示,合作區雁石產業園已簽約和意向項目已有近30個,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
產城融合>>
現代產業和生態宜居相結合
森林覆蓋率達75.6%,周邊有多個國家4A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區,合作區的自然優勢得天獨厚。而正是這些“先天”資源,為合作區走出一條發展新路子奠定基礎——合作區不是簡單的工業園區,而是突出以人為本,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新區。
“我們正努力把它打造成一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區域,也是城市與鄉村同步發展的兩全其美的田園式的城市,它將成為龍巖東進沿海的橋頭堡、廈 門城市生活的后花園。”龍巖市副市長、廈門市委副秘書長、廈龍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蔡蔚荻說,合作區將塑造整體“山、水、城”一體空間格局,打造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城融合”的新區空間格局。在此基礎上強化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聚效益,促進園區現代農業等第二、三產業發展,打造沿海產 業轉移基地。
如今,在《廈門-龍巖山海協作經濟區雁石產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廈門龍巖山海協作經濟區白沙-蘇坂產業園總體規劃 (2014-2030年)》中,關于道路配套、污水處理、公共設施的相關配套一應俱全。到2020年年底前,合作區計劃完成雁石片區3.5平方公里土地開 發利用和白沙-蘇坂片區約7平方公里的基礎設施以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投入和企業到資150億元,最終實現生產總值(GDP)達到100億元。
產業布局>>
走新型產業化發展道路
以生態廊道、山體水系分隔,不同種類的產業組團在合作區黑白分明的棋盤上巧妙布局——依托區域的地緣特點,合作區以營造棋盤的手法、示意式的布局安排,按照“總體規劃、市場運作、分步實施”的原則實行組團式滾動發展。
根據規劃,規劃面積為57.5平方公里的合作區將被分為兩個片區。雁石片區定位為工業園區,發展以新型軌道交通裝備為龍頭的機械制造、新型建材、精細化工等產業;白沙-蘇坂片區建設為行政辦公、商業金融、休閑旅游、養老養生等區域及高端制造、物流倉儲基地。
合作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林旭陽說,要把握海西發展和合作區的歷史機遇,充分依托現有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優勢和以裝備制造、輕工產業和農產品加工等為代表的產業優勢,促進產業升級轉型,走農業現代化和新型產業化道路。
【相關】 二期片區森林覆蓋率超80% 廈龍山海協作經濟區重視生態保護,婉拒多家大型化工企業入駐 白沙鎮區中心近期改造意向圖
寬闊的江面將白沙鎮隔成兩部分,江邊樓房林立,這是近日記者在廈龍山海協作經濟區(下稱“合作區”)二期白沙—蘇坂片區看到的美景。
合作區建設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效?
規劃先行嚴控區內污染
合作區管委會建設部門負責人林宗昭日前告訴記者,合作區規劃面積57.5平方公里,分兩期建設,主要發展機械制造、光伏電子、生物醫藥、農產品深加工、商貿物流、休閑農業及旅游等產業。對入園企業,合作區進行嚴格把關,“二期片區生態環境好,森林覆蓋率超過80%,從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合作區已經婉拒了好幾家大型化工企業的入駐請求”。
為確保九龍江源頭水質安全,合作區全面推進九龍江重要水源涵養區、源頭區及相關流域等環境整治工作。同時,將“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理念帶到合作區的農村建設中,因地制宜鼓勵發展農家樂和休閑游,促進村莊經濟發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不斷增強村民保護生態、愛護生態、利用生態的意識,使村莊真正成為宜居、宜業、宜商的美麗鄉村。
市場運作撬動社會資金
“合作區是由廈龍兩市共建的,自其產生財政收入之日起5年內,涉及省財政體制分成部分,全額返還給合作區管委會,專項用于合作區開發建設,且將設立國家金庫合作區支庫。”合作區管委會財稅金融局副局長陶柱國介紹,從第11年開始,合作區的財政由兩市5:5分成,目前兩市已構筑成龍巖“7+2”、廈門“6+1”區域發展新格局,合作區的經濟指標均可并入兩市的經濟指標。
陶柱國告訴記者,合作區的投資機制主要以市場化運行為準,園區負責開發引入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利用這種模式,政府資金可以發揮杠桿作用,一份政府資金可以撬動數倍的社會資金。
合作區還積極探索實行PPP融資模式,不斷增強集聚項目、承載要素功能。“已吸引20多家社會資本機構到合作區洽談。合作區雁石園區基礎設施項目、白沙—蘇坂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已列入省PPP項目庫,已上報爭取國家建設專項資金。”
突出特區效率特區服務
合作區管委會經濟事務局副局長樊怡告訴記者,進入合作區的企業能享受多項優惠疊加政策。一年來,看中合作區發展前景與合作區簽約落戶的企業有14家,總投資額40多億元,意向簽約企業有19家。
在合作區招商工作中突出特區效率和特區服務。因此,首期投資20億元的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才能在一個月內就完成簽約工作。
此外,合作區管委會經濟事務局實施首問負責制,協助企業進行注冊登記、各項行政審批和許可,派專人進行跟蹤處理,簡化審批流程,加快審批進度。“我們以0.3倍的廈門標準對企業的行政審批時間進行優化。”樊怡舉例,如果在廈門進行行政審批需要20個工作日,那么在合作區用6個工作日就可完成。
龍巖市副市長、廈門市委副秘書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蔡蔚荻表示,將努力把合作區打造成一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區域,一個城市與鄉村同步發展、兩全其美的田園式城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