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4日,日本投降70周年的前一天,在廈抗日老兵鄭仕照辭世。鄭仕照曾是馬來亞(現馬來西亞)人民抗日軍分隊長,與日寇在南洋浴血奮戰;回國后,又參與解放戰爭,成為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后,他曾任泉州臨江區副區長。日前,晨報記者采訪了鄭仕照的兒子鄭毅夫,聽他講述這位95歲老兵的傳奇抗戰人生。
鄭仕照生前和妻子的合照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給鄭仕照的抗日紀念勛章。
“亂世里,任何一個一剎那的決定,或許就是一生。”這句話出自鄭仕照的回憶錄《烽火南洋》。
鄭仕照決心投奔抗日軍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帶上行囊直奔抗日軍曾出現過的眼冬港頂,卻沒有找到隊伍。他在森林邊緣區里走了好幾天都沒遇到部隊。貿然進入森林深處是很危險的,即使沒有遇上野獸,迷失方向也很要命。拼著一股沖勁,鄭仕照一咬牙,跨過橫路,竄進荒蠻的大山里去了。他邊走邊用刀在樹上刻下記號,尋了兩天仍然無果。最后,他迷失了方向,就順著雨水流淌的方向一直走,走出了森林。
輾轉好幾個月,在深山老林中未發現抗日軍身影的鄭仕照只好回了家。后來,他聯系上了一位與抗日軍較熟悉的鄰居,開始了端槍抗日的日子。
【尋覓】 只身遠行尋找抗日部隊
【源起】 在華文學校燃起抗日熱情
1921年,鄭仕照出生于馬來西亞;3歲隨父母回到老家泉州永春;7歲時,父親去世。
1930年,土匪陳國輝進村,綁架了村里不少孩子,10歲的鄭仕照和妹妹也在其中。他的母親花光了所有積蓄,賣地借錢湊了200大洋從土匪手里把他們贖出來,之后,就帶著孩子連夜坐船前往馬來亞柔佛州的龍引。鄭仕照的父親生前居住在龍引小街道附近的高風港頂,全家人到馬來亞之后,就靠鄭父留下的一片椰子林維持生計。
“9·18”事變后,中國國土被踐踏,鄭仕照在馬來亞華文學校讀書,聽老師們講述了許多抗戰愛國故事,喚起了他抗日的熱情。之后,鄭仕照在華文學校教書,也時常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組織為了考驗他,給了他一支槍,讓他去開辟新的根據地。曾經是一介書生的他,不到3個月,就組織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隊伍。
1943年,鄭仕照成為抗日第四獨立大隊20中隊第三分隊隊長兼指導員,主要從事抗日敵后游擊戰。到了1945年5月,日軍挑撥馬來人與華人的關系,準備進攻眼冬地區。為了保護當地華人不受日軍和馬來人的進攻,鄭仕照帶領三分隊全體戰士、自衛隊員、抗日會軍民聯防隊伍趕到神捧(岔路口)布陣。
戰斗打響后,日軍一次次瘋狂進攻,都被鄭仕照指揮的第二小隊用機槍和手榴彈壓回去。此時,鄭仕照又命令第一小隊、第三小隊,迂回到日軍背后,攬腰襲擊,擊潰了日軍。眼冬阻擊戰在鄭仕照的指揮下,取得了勝利。
抗日是場永遠不知道能否見到明天太陽的戰斗,鄭仕照卻是個大難不死之人。有一次,他率領隊伍擺脫敵人追擊后,解開背包時,發現包上有個燒焦的小洞。打開一看,里面竟然有一顆熱乎乎的子彈頭!圍觀的戰士驚喜地說:“隊長,你的命真大啊!我們跟著你沒錯。”
【激戰】 成功指揮眼冬阻擊戰
【決心】 棄文從武參加抗日
1941年底,日本南侵馬來亞,鎮壓華人,華人學校被關了。失業后,鄭仕照回到高風港頂,幫助馬來亞抗日后援會收集英軍潰逃時的物資和彈藥。當時,日軍到處抓捕抗日分子。鄭仕照的一個同學被抓后,出賣了鄭仕照。
1942年的一天,下著很大的雨,高風港頂整個村子都被水淹了,不熟悉路的人只能靠獨木舟進出。鄭仕照正在家中欣賞畫作,突然聽到有人喊“快跑、快跑!”只見一幫日軍和警察押著鄭仕照的那名同學撐著獨木舟來抓他了。鄭仕照見狀,趕緊順著小路涉水逃走,躲進了后山里。日軍用刺刀對著鄭仕照的姐姐,逼問他的下落,姐姐不肯說就遭到毒打。這個經歷讓21歲的鄭仕照下定決心投身抗日,加入抗日人民軍。(記者 曾昊然 實習生 莊佳華 林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