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李躍平愛上廈門的藍天前來定居
■希望能建公益性博物館向市民免費展出
■李躍平整理老照片。
■身穿傳統服飾的夫妻的全身照,1870年攝于廈門。
半年前,57歲的老照片收藏家李躍平來到廈門定居生活。他說,自己30年來收藏了300萬張古今中外老照片,愿將其中部分老照片向廈門市民免費展示,希望能有相關單位提供場地及制作展板。他還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對廈門的特殊感情以及30年老照片收藏的酸甜苦辣。
退休前李躍平是北京的中學語文老師。他說,自己收藏的300萬張老照片中,90萬張是南方的老照片,這當中又有將近1800張老照片將鏡頭對準了廈門。“我有一個心愿,未來能夠在廈門辦一個公益性的老照片博物館,向老百姓免費開放,廈門和臺灣朋友都可以來參觀,進行文化交流。音樂是廈門的名片,如果把老照片做起來,將為廈門再添亮麗名片。”李躍平說。
“這些老照片的年代橫跨清代至改革開放初期”,李躍平介紹說,既有清末民國時期廈門的山水地貌、風土人情,也有上世紀50年代廈門供銷社、工農業生產的照片。廈門的媽祖文化、佛教文化在照片中也有體現。
除了廈門老照片,李躍平說,他還收藏了5萬張左右的臺灣老照片。“當年日本戰敗,國民黨從日本人手中繳獲了大量臺灣照片空運到南京,后來許多都留在了大陸。”
李躍平告訴記者,他因為身體原因提前退休,專心搞歌詞和劇本創作,廈門環境好,藍天白云給了他許多靈感。“在北京很少見到藍天,廈門給我的創作靈感很多,以前寫兩個月的歌詞,現在兩天就能寫出來了。”加上他的創作伙伴在廈門生活,他便選擇來到廈門定居。
收藏故事
花70多萬元請人掃描修圖 以老照片為素材創作劇本
老照片的收集絕非一朝一夕,30年前,收藏老照片開始走入了李躍平的生活。
“當年老照片的收藏遠沒有現在這么火熱,文物市場的老照片賣得很便宜,很多單位都沒有照片保護的意識,耗子搬家一樣走到哪拽到哪。”李躍平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同住一個院子的某單位工作人員提了一大堆底片和老照片要丟棄,身為中學語文老師的他,深知照片對于了解歷史的重要性——“一圖勝千言”,于是他買了幾條煙送給對方,將底片和老照片換回了家。自此開始,李躍平愛上了老照片的收集和整理。他收藏照片的標準就是盡量要原版,要原始底片。30年里,每到一處,他都留心當地的舊貨市場,足跡遍布北京潘家園、西安碑林、廈門萬壽路等地,常常在舊書堆里翻找照片。同時,他還接觸了8000多名攝影師或老照片持有人,才收藏到現有的照片。
老照片的修復和整理工作也頗費功夫。從1999年開始,李躍平花費了70多萬元請人掃描修圖,現在看到的廈臺地區的老照片,都屬于高清像素,300線以上分辨率,十分清晰。
最初李躍平只是出于愛好,沒有想到幾十年后老照片收藏會這么火熱,曾有不少人笑他花錢買廢紙,但他還是樂在其中。“照片里的故事成千上萬,一個衣服扣子都能讀出很多文化,一張老照片就是一個當年的片斷。”老照片也帶給他不少收獲,他以老照片為素材創作電視劇劇本,五年間寫了三部電視劇劇本,有兩部已經播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