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使用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人多了,用它測運動數據,測睡眠情況,很多人覺得很實用。春節前,市民李小姐買了兩個智能手環,一個是國內品牌,一個是美國品牌,一個戴左手,一個戴右手,監測自己每天的睡眠與走路,結果讓她哭笑不得——每一天兩個手環監測出來的情況大相徑庭。到底智能手環靠譜不靠譜,本報記者也進行了一番實驗。
【關于睡眠】
【講述】
同時戴著兩個手環入睡
結果差很多不知該信誰
李小姐自認為睡眠一直很好,買手環和下載睡眠檢測軟件,更多是好奇自己身體在睡眠狀態下的情況如何。她下載過一個軟件,宣稱直接用iPhone手機測睡眠,接上充電線,睡前把手機塞在枕頭下或者較難滑動的位置即可。白天醒來,軟件會自動統計數據,反饋一夜之間的睡眠情況,短暫醒來也會被標示出來。
剛開始使用時,李小姐挺興奮,覺得入眠時間與醒來時間挺準確,軟件顯示出來的柱狀分析圖也讓她感覺“高大上”,直夸“科技真發達”。
不過,沒幾天她就發現,明明自己睡眠情況類似,軟件分析結果卻差異很大,深度睡眠與淺度睡眠的交替也沒有規律,有一回深度睡眠占了五分之四時間。“這不科學呀。”她感慨之后,對軟件沒了信任感,于是去買了手環繼續研究。
戴上某國內品牌手環時,李小姐覺得很人性化,測量入睡和醒來時間點也較為準確,但她發現問題同樣出在深淺度睡眠監測上,手環很“任性”,以同樣7小時左右睡眠時間為例,有時深淺的輪番交替數量達到十多次甚至近20次,有時只有五六次,讓她難以信服。
她干脆又買了一個外國品牌的手環,同時戴兩個手環入睡,收集兩個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數據,結果,在完整的6-8小時睡眠時間里,兩個設備給出的深度睡眠與淺度睡眠柱狀圖大相徑庭,出入極大,讓她不知道誰更可靠了。
【實驗】
睡眠總長結果比較接近
深睡時長相差近兩小時
本周一晚上 ,記者戴上A手環與B手環入眠,醒來時查看數據,前者顯示睡眠時間6小時33分鐘,后者是6小時27分鐘,比較接近。
但在深度睡眠時間上差異大,前者顯示深睡時長4小時58分鐘,淺睡1小時35分鐘。后者顯示深度睡眠3小時2分鐘,輕度睡眠3小時24分鐘。其中深睡時長相差1小時56分鐘。
就各個時段深淺睡眠對比柱狀圖而言,兩個手環也不一樣。前者為“深-淺-深-淺-深-淺-深”一共7次交替;后者深淺交替達到15次。單是醒來前的最后半小時,兩個設備的判斷就不一樣,前者判斷是深度睡眠,后者判斷是輕度睡眠。
【說法】
科學監測要用多種傳感器
深睡時長通常占兩成左右
■醫院監測睡眠遠比戴個手環復雜。
市仙岳醫院睡眠醫學科韋璇博士說,睡眠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生命現象,醫院里監測睡眠狀況,使用的是“多導睡眠監測儀”。
它要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務人員操作,需要在被監測者的頭皮、面部、胸部、腿部放置電極,監測腦電、眠動、下頜肌電、腹部肌電等,并通過鼻部傳感器監測呼吸氣流,用麥克風監測鼾聲,用重力感應器監測體位變化,還有視頻音頻記錄系統記錄睡眠中的特殊事件,且同步連接呼吸機。每一項生理信號都有嚴格的量化指標。
此外,將睡眠分為深度淺度兩種也不準確。醫學上將睡眠劃分為非快速眼動睡眠期和快眼動睡眠期,前者由極淺睡期、淺睡期、深睡期組成,其中淺睡期占比最大。成人極淺睡期、淺睡期、深睡期分別占睡眠總長度的2-5%、45-55%、13-23%,老人極淺睡期、淺睡期、深睡期分別占4-15%、60%、5-20%,因為深睡期大腦活動較少,深睡期占比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好。有的人明明睡了很久,早上起來卻說根本沒睡,就是因為深睡期太短、睡眠質量差的緣故。
韋璇說,可穿戴設備的睡眠監測功能,主要是通過光感、動作等看人有沒有睡。有的手環號稱能測出深睡眠,甚至有的手機程序也聲稱能測睡眠,就更不靠譜了。市民抱著玩一玩、試一試的心態就好,不用太當真。
韋璇說,智能可穿戴設備剛剛興起,市民如能借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當然好,如有睡眠問題,還是要到醫院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