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中村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1/3,其中有186萬人租房
●已拆違建102萬平方米,騰出公共空間打造千處“微公園”“微景觀”
●去年首批推進現代化治理的25個城中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94億元
昨日,廈門市住房和建設局領導接聽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解答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相關問題。
據介紹,廈門城中村現有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有186萬租房人員。
近年來,廈門持續推進城中村治理。針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城中村安全隱患和人居環境問題,廈門通過財政投入,電力、通信運營商等國企參與,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等多方投入,花大力氣改善城中村基礎設施,排查消除各類安全隱患,提升群眾安全感。目前,廈門已拆除違建102萬平方米,騰出公共空間118萬平方米,打造“微公園”“微景觀”上千處,建設和提升公共基礎服務設施近千項。去年以來,開展現代化治理的城中村火災事故數下降四成。
城中村人員密集、流動性大,企業和商販眾多,社情復雜。廈門通過“大黨委”整合治理資源,科技賦能提升治理能力。2023年,廈門首批推進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的25個村,刑事警情下降35%;今年推進的46個村,一季度刑事警情下降10.9%。
廈門不少城中村人文歷史底蘊深厚,風貌建筑、歷史街區等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至今仍保留原有的傳統村落肌理。近年來,廈門將荒廢閑置、低效利用的村集體土地重新規劃,引進社會資本,撬動民間投資興建停車場、提升夜市經濟、村民入股共建商業綜合體、打造文創空間、發展特色鄉村游等。去年,廈門首批推進現代化治理的25個城中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94億元,同比增長約3900萬元。
廈門還積極探索“大物業”機制,既搭建專業高效服務管理平臺,提升服務能力水平,也有效盤活城中村資源資產,做到高效運營。目前,海滄、湖里、集美等地的多個城中村,村集體引進市屬、區屬國企,合資成立城中村服務運營公司,打造集治安巡防、環衛保潔、綠化養護、維序搶險、便民服務等多項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大物業管理模式,讓社區“宜居、宜業、智慧、和諧”有長效機制保障。
(海西晨報記者 葉子申)
相關新聞
地下儲藏室 不得出租用于居住
為加快推進城中村現代化治理,近日,廈門市住建局發布《廈門市城中村住房租賃管理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簡稱《規定》)。
按照《規定》,在城中村出租的住房,應當以原始設計為居住空間的房間為最小出租單位,廚房、衛生間、陽臺、地下儲藏室以及其他非居住空間不得單獨出租用于居住。
從事住房租賃經營的企業,以及轉租住房10套(間)以上的自然人,應當依法辦理商事主體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其名稱和經營范圍均應包含“住房租賃”相關字樣。
同時,《規定》鼓勵村集體經濟盤活低效用地,在保障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的基礎上,通過自建、合作開發、作價入股等方式,使用空閑未利用的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
(海西晨報記者 葉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