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綠的湖面上,四個小家伙結伴游弋,紅色爪子在水中輕輕撥動,身姿輕盈。它們就是近日光臨筼筜湖的“新面孔”——一只琵嘴鴨和三只綠頭鴨。
這四個小家伙羽毛均為棕褐色,差異較為明顯的地方在于嘴部:琵嘴鴨的嘴大且呈鏟狀,綠頭鴨的嘴形狀與普通鴨子相似。近日,廈門市筼筜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在湖東橋和筼筜書院附近發現了它們,廈門市觀鳥協會會長彭志偉后經實地勘察,確認它們都是野生的。
彭志偉介紹道,這兩種鳥類屬于雁鴨科,來到筼筜湖主要是為了棲息補充體能,它們會食用筼筜湖里的條滸苔。棲息完后,它們還會繼續向北遷徙。“這兩種鳥是筼筜湖出現的新物種。除了去年筼筜湖出現的紅胸秋沙鴨,整個廈門島內有很多年沒有出現野生雁鴨科動物了。它們的出現,彌補了筼筜湖治理修復以來湖區雁鴨科鳥類的缺乏,意義深遠,證明了筼筜湖水質越來越好,生態環境越來越棒。”彭志偉說。
(海西晨報記者 仇慧亮 實習生 郭超)
相關新聞
春日白鷺舞翩躚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仇慧亮)春意漸濃,在夏候鳥陸續到來之際,筼筜湖的留鳥愈加活躍歡快,競相和鳴。
筼筜湖的“常客”白鷺或翱翔于湖面,飄逸優雅;或迅疾鉆入湖中覓食,靈動灑脫。廣闊的天空、靜謐的湖面,都成為它們“表演”的舞臺。
在筼筜湖潮汐廣場的觀鳥長廊,每逢西堤閘門開閘納水,海水帶著大量海魚涌進筼筜湖,總會引來成群的白鷺覓食,場面甚是壯觀。
延伸閱讀
筼筜湖為何受鳥兒青睞?
記者從廈門市筼筜湖保護中心獲悉,截至目前,筼筜湖湖區共發現98種鳥類。人與鳥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在筼筜湖已成常態。
市筼筜湖保護中心在湖心島設立筼筜湖白鷺自然保護區,種植紅樹林,及時開展受損紅樹林修復、人工灘涂營造等工作,持續加大湖面保潔力度;廣泛種植草本、灌木、喬本植物,為鳥類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加大打擊偷捕鳥類等行為,廣泛宣傳鳥類保護,讓廣大市民群眾自覺做到愛護鳥類、文明觀鳥。
值得一提的是,筼筜湖周圍還設置了站鳥樁,方便鳥兒歇腳休息。湖心島等地還設置了人工飲水點,鳥兒口渴了有地方喝水。
除了上述措施,近年來,市筼筜湖保護中心還通過《廈門市筼筜湖管理辦法》《廈門市筼筜湖區管理辦法》《廈門經濟特區筼筜湖區保護辦法》等法規文件,進一步加強湖區鳥類及棲息地的保護。
(記者 仇慧亮 實習生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