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多、臺風多、強度大,森林覆蓋率達41.92%,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廈門海陸空安全風險交織疊加的特點。如何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第一道防線?帶著這個問題,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思明、湖里、集美應急管理部門,了解他們的新思路、新做法。
防臺防汛
實時監測水位
第一時間提醒警示
雨水倒灌進商戶,大量物資商品泡水——早些年,臺風暴雨來襲時,中山路片區發生過大面積積水事件。這樣的情況近年來鮮少出現,除了相關單位努力落實各項防范措施,一個應急“神器”——水位監測設備也在暗暗發揮作用。“我們在中山路的地面和地下管道安裝了水位傳感器,能夠準確感知水位的高度,實現對水位的實時監測。”思明區應急管理局防汛應急指揮平臺項目負責人員賴永輝告訴記者。
2023年,臺風“杜蘇芮”登陸福建,給廈門帶來強降雨。正在辦公室的賴永輝接到預警,中山路水位異常!“在水位達到預警線后,水位監測設備就發出信息,我們立刻通知街道和相關部門了解現場情況,很快,各單位就迅速做好應急準備,采取強排等措施把水位降到預警線以下。”賴永輝介紹。
同樣,在民族路、前埔社區溢洪道、百家村菜市場等易積水區域,思明區應急管理局在關鍵部位也安裝了水位監測設備。
“在探索‘物防’和‘技防’能力方面,我們不斷創新手段和方法。建設防汛應急指揮平臺,實現實時天氣數據共享和信息集成;安裝水位監測設備,做到第一時間提醒和警示。”思明區突發事件應急中心副主任李景秋告訴記者。
4月1日至10月15日是廈門的汛期,近日,李景秋和同事們正忙著開展汛前隱患大排查,這次排查,新增了蜂巢山料船頭9號、洪文龍山小學旁2個易積水點。“思明區易積水點共有34個,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點18個,這也是汛期我們關注的重點部位。”
李景秋介紹說,汛前預防時,他們注重從責任落實、預案修訂、物資儲備、設施檢查、應急力量明確以及安全隱患排查等方面入手,全面夯實防汛抗災基礎。汛中防御時,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同時,組織相關責任人員巡查易澇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等關鍵區域,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在必要時果斷采取轉移群眾、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從而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去年9月初的臺風‘海葵’,造成思明積水超過100處、山體滑坡超過20處。因前期措施得當,有效確保了人員無傷亡和財產少損失。”
記者從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我市不斷加強以市應急指揮中心為中樞的防汛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接入氣象、海洋、水利、資源規劃等市防指成員單位的17個專業模塊,實時接入全市84個水庫、388個雨量監測點和82個風速監測點,形成上下貫通、運行順暢的信息化防汛指揮網絡,從而保障了全市防汛防臺風工作指揮決策高效開展。五年來,應急管理系統有效防御“杜蘇芮”“蘇拉”“海葵”等對廈門造成較大風雨影響的臺風和54次暴雨過程。
防災減災
推進“第一響應人”建設
強化“第一救援”理念
作為湖里區江頭街道安全員,曾明還有一個身份——“第一響應人”。在2023年湖里區“第一響應人”應急救援技能競賽活動中,他奪得第一名。“‘第一響應人’在應急救援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通過定期培訓和演練,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和應對能力。”曾明說。
“第一響應人”是指在突發事件中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應急處置的人員。深入城市“毛細血管”的“第一響應人”越多,市民越有安全感,因災或者因事故損失也會越低。近年來,湖里區以“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為試點單位,發揮輻射作用,廣泛開展傷員救助技術、心肺復蘇術與避險疏散逃生技能等“第一響應人”實用技能安全培訓。
經過幾年的探索,湖里區“第一響應人”品牌在全市叫響、走在前列。“我們不斷強化基層‘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響應,第一救援’理念,積極營造湖里區安全和應急文化良好氛圍,進一步提升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湖里區應急救援科干部陳龍說。
街道社區等基層單位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處在災害風險的前沿。陳龍告訴記者,在預防災害方面,湖里區應急管理局堅持關口前移,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全區現有自然災害避災點68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9個。
在湖里街道村里社區,居民通過手機點擊任意避災點名稱,就能一鍵導航抵達避災點。社區聯合廈門市氣象局引入廈門市突發事件預警發布平臺,成為首個實現自然災害實時預警的區域,2022年被評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濠頭社區網格員在日常走訪中發現,臺風暴雨來臨時高空玻璃破損、陽臺盆景掉落等給群眾帶來“飛來橫禍”,為此,濠頭社區采用“網格化+科技賦能”模式化解高空墜物隱患治理難點。
禾緣社區探索救災路徑,守護海邊生命線。禾緣社區五緣灣水上義務救援隊,這支60來人的隊伍,近三年累計救起溺水者31人。
“我們積極穩妥處置臺風、暴雨、寒潮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全區防災減災形勢總體穩定,為湖里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安全保障。”陳龍表示。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市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五年來,該局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加快構建防災減災救災“一條鏈”,實現防災的關口更靠前,減災的基礎更牢固,救災的機制更靈敏。廈門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一次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同安區全國普查試點工作,在全市45個鎮(街道),545個村(社區)開展基層防汛能力標準化建設,省內首創“避災點數字地圖”,成功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13個。
森林防火
開啟森防智慧模式
第一時間自動探測
清明節即將到來,這是春季森林防火最重要的時候,也是護林員最忙碌的時刻。
這幾天,集美區灌口鎮護林員鄒儀群每天都上山巡護,排除火情隱患。他手握工具,隨身攜帶防火知識宣傳單,沿著龍崗哨卡一路往上巡,來回6公里,巡護一趟下來要2個多小時。
灌口鎮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我們把森林劃分為25個網格片區,25位護林員深入各自網格責任區巡山守護,切實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灌口鎮林長辦工作人員陳志重介紹。
近年來,隨著進山入林休閑旅游的市民以及戶外探險人員快速增長,林區管理難度相應增加。“以前,森林防火主要靠人工巡護,存在盲區和死角,去年,森林火情預警監控系統啟用,這一‘火眼金睛’的森防智慧模式,有效提升森林防火能力。”陳志重說。
“你看,這是3月22日的一次系統報警。”集美區應急管理局森防辦干部程煒打開森林火情預警監控系統,報警時間、報警云臺、火點位置一目了然。他告訴記者:“接到報警信息后,護林員5分鐘便趕到現場及時處置。”
集美區森林主要集中在灌口鎮、后溪鎮、僑英街道和坂頭林場。程煒介紹,集美區委托鐵塔公司,圍繞重點火險區域建成了15處高點監控,利用“高點瞭望+熱成像探測+煙霧監測”技術,實現可見光、熱點、煙霧同步探測,可覆蓋全區94%以上的林區,實現林區火情第一時間自動探測、自動報警、自動定位。
集美區應急管理局還委托第三方測繪公司對森林火災風險隱患進行全方位、地毯式清查。“我們按照‘一點一檔’原則,對全區林區內的零散墓地、經營及種植養殖戶、住家及民間信仰點等2600余個火災隱患點建檔掛號,融合精準定位數據、多角度高清照片、點位聯系負責人和片區護林員等要素信息,建立‘實景式’‘多維化’檔案管理。”
日常巡護中,無人機配合區專業森林消防隊進行空地聯合巡查。只要發現違規用火行為,就采取高空喊話等方式及時勸止。突發火情時,集美區應急管理局以一輛輕型房車為載體,依托無人機偵查平臺,加裝通信聯絡系統、視頻回傳等系統,建立區森防指前線指揮所,確保指揮精準。
“集美區積極探索現代科技賦能新模式,森林火災預防監測、快速反應、應急指揮和綜合撲救能力進一步提升,林區火情逐年下降。”程煒表示。
據悉,廈門森林覆蓋率達41.92%,森林防火形勢嚴峻復雜。市應急管理局建成森林防滅火信息綜合管理系統,基本實現六個行政區森林防滅火專題數據、山體道路數據的全覆蓋。同時積極協調引入森林消防“國家隊”,基本形成以一支國家隊、六支地方專業隊為核心、護林員及基層應急隊伍為補充,覆蓋市、區、鎮(街)、村(居)的四級森林消防隊伍,全力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墻。
(廈門日報記者 劉艷 通訊員 陳月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