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描繪新面貌、聚焦新變化、展現新成就。我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發展擘畫的藍圖,縱深推進跨島發展重大戰略,更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城市,在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勇立潮頭、勇毅前行,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輝煌成就。
廈門日報今日起推出“鷺島起宏圖·偉大變革”系列報道,全方位多層次展示我市在各領域的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重點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攻堅克難、推進變革的生動實踐。
集裝箱吞吐量快速增長
2000年,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從1983年開展集裝箱業務起,廈門港用了17年邁入“百萬級”俱樂部。接下來的第二個17年,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實現“大跨步”,在2017年成功突破1000萬標箱的歷史大關。此后,更在2021年完成全球排名的歷史超越。
2002年6月,“跨島發展”揚帆出港,廈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二十年間,廈門港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每一寸肌理都迸發出向上的信念——集裝箱吞吐量從175萬標箱躍升至1204.64萬標箱,全球排名從30多名上升至第13位;集裝箱航線擴充至159條,通達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的141個港口;功能簡單的碼頭機械換成直刺蒼穹的智能化、現代化設備,20萬噸級世界最大集裝箱巨輪頻頻靠港……
與此同時,廈門港在港口創新、法治、綠色、智慧等各領域推動了歷史性變革、創造了多項“第一”。事實表明,廈門港從一個支線小港一步步挺進世界強港之林,蛻變為舉世矚目的“東方強港”,成為新時代加快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標志。
這是廈門港的“黃金”二十年。從量變到質變,從跨越式發展到科學發展,從骨架到血肉到內涵、氣質,廈門港每一次蝶變都緊跟跨島路徑,向發展要動力、要活力、要紅利,向全中國、全世界展示它堅定的信念和步伐。
【港興】
不以“大港”自居 以“強港”為追求
“跨島發展”為廈門港打開了發展空間。結合兩次港口資源整合,廈門港口管理局持續優化島內東渡重點港區,同時大力打造島外海滄為重點港區,將設施水平直線拉升至世界一流。
2002年,海滄港區1號泊位建設啟動,直接瞄準當時最高等級的深水泊位。2004年,嵩嶼碼頭開建,建設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3個。此后,廈門港逐步將海滄港區的多個碼頭升級為20萬噸級,帶動其逐步升級成集裝箱核心港區,并以此為藍本加快推動翔安港區開發建設。
有了對標全球一流的碼頭,廈門港很快追上時代潮流、搶抓發展機遇——此后,廈門港的遠洋干線數量迅速增加,集裝箱年吞吐量逐步站上世界一流水準,集裝箱干線樞紐港地位逐漸確立,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通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廈門港2021年集裝箱吞吐量的1204.64萬標箱中,海滄港區貢獻了891.73萬標箱,占全港比重74%。
港口航運永遠追求高效,一個港口的接待能力,直接決定其是否會被“邊緣化”。廈門港不以“大港”自居,而以“強港”為追求,以海滄港區為“排頭兵”,成功打造深水航道、深水碼頭“兩深工程”,強化數字賦能建設智慧港口,逐步推動船舶接待能力和效率領跑全球。
目前,廈門港萬噸級以上深水航道達154公里,具備接待世界最大集裝箱船舶、世界最大郵輪或同時靠泊多艘大中型郵輪的能力,通航保證率達100%。尤其在智慧港口建設方面,傳統集裝箱碼頭實施全智能化改造頗有成效,港區業務各環節也紛紛嘗試智能化升級,利用“智能化生產系統”實現指令自動派發、自動定位、自動配載。廈門港應對時代之變,加快建設“智慧港區”,實現“智慧航運”,依靠創新動能,穩穩支撐起暢通的產業鏈、供應鏈,為構筑新發展格局奠定根基。
展現更大作為,要發揮強港擔當。2016年,海滄港區海潤碼頭和遠海碼頭完成高壓船舶岸電改造,國內首批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全電動、全自動碼頭投入運營。兩個碼頭同時獲得亞太港口服務組織“2018年亞太綠色港口”稱號,成為全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綠色港口的鮮明注腳。“將資源節約集約、生態環境友好落實到港口生產全領域、各環節,努力實現水路運輸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廈門港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城興】
以港立市、港為城用 促進港城融合發展
一種理念始終指引廈門港發展方向:“以港立市”。從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的成功經驗看,港口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戰略,是提升城市活力的上上之選。
廈門因港而興、港為城用,港城融合發展成就有目共睹。業內人士說,從迅猛發展集裝箱業務,到2011年被確定為我國第四個國際航運中心,到大力發展郵輪經濟并在2014年成為全國四大郵輪運輸試點示范港之一,再到今年入選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這二十年來廈門抓住了每一次港口發展的重要機遇,并以此有力推動了城市發展,深刻改變了城市面貌。
在最新的“中國城市發展潛力100強”排名中,廈門進入第一梯隊,排名全國第十八、福建第一。
廈門港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港口是廈門的經濟命脈,以廈門港為支撐的現代物流業,早已是千億級產業鏈。業內人士更是普遍看好,圍繞著廈門港這一核心資源所能激發的相關產業,足有萬億以上規模。
港口也是廈門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和經濟騰飛的重要支撐,是對外開放、發揮龍頭作用的載體平臺。資料顯示,我市重點打造平板顯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機械裝備等12條千億產業鏈,至2021年已實現10條產業鏈突破千億規模,一大批產品通過廈門港對外輸送,同時也吸引來各種產業和要素資源集聚,“雙向奔赴”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港口對貿易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廈門的對外開放程度高,正得益于廈門港密集的航線和完善的物流體系保障。”該負責人說。
與集裝箱貨運相輔相成的,還有水上客運的迅猛崛起,使廈門港的跨越步伐越邁越大,國際郵輪、城際班輪、市內輪渡、海上觀光游覽、島際客運和休閑游艇……廈門港的這片海域上,客運運輸形式之多,帶動越來越多人感受這座海上花園的活力與魅力,高峰期每年可接待旅客數千萬人次。如今,廈門國際郵輪母港被列為全國四大郵輪運輸試點示范港之一,已建成亞洲一流的候船樓和碼頭泊位,可服務世界最大22萬噸級郵輪。
【再出發】
加快資源整合 推動智能化升級
廈門港從東渡港區起步,逐步向海滄、翔安港區推進發展,這既是城市引領港口向島外尋求發展的探索,也是廈門跨島躍遷的生動縮影。
今年初,我市成立廈門港口高質量發展指揮部,提出港口在全市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只能強化、不能有任何削弱”。這個動作,足以說明我市對港口航運業的高度重視。
堅持規劃引領、堅定不移推動改革創新,強化要素支撐,加快港口資源整合,把港口智能化建設作為當務之急……當前,指揮部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緊扣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國家樞紐港目標,優化空間功能布局,破解發展瓶頸,著力將廈門港建設成世界一流港口,為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正如千萬標箱是靠一個個標箱積累出來的,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夢想,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廈門港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新的歷史時期,廈門港將堅定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之路,堅持“以港口帶動物流、以物流帶動產業、以產業帶動城市”,促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對標先進持續營造一流港口營商環境,促進廈門與世界經濟體系深度融合。
東海之濱,千帆競發。遠方汽笛響起,聲聲激越。廈門港奮楫逐浪,巍然前行。(廈門日報記者 湯海波 通訊員 廈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