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鄉親們,歡迎回家。”昨日,一個好消息從湖里東部傳來——東宅正式啟動返遷交房。
東宅,這是湖里區東部舊村整村改造以來,首個啟動返遷的安置房項目。未來這里將提供523套安置房源,配套學校、商業等多種業態,打造成居民期待的幸福家園。
作為湖里東部首個啟動整村改造的村莊,它對于東部舊村整村改造意義重大——它是全市首個住宅征遷大包干試點項目,在全市率先實行“政府主導、國企運作、片區平衡”的改造機制,首創“先商談、預簽約、再公告、后選房”的新模式,形成全鏈條征遷;它堅持規劃先行、安置先行、發展先行的理念與行動,為東部舊村整村改造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征遷經驗。
從安置到安居,從怕拆遷到盼拆遷,東宅村的迅速蛻變,正是湖里區東部舊村整村改造的縮影。湖里區深入貫徹落實“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藍圖,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始終秉持為民理念為民辦實事,將“聽民生、解民憂、暖民心”作為落腳點,率先推動安置房建設全面提速提質,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落實落細民生工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當前,湖里東部舊村整村改造進入收官階段,由“大征遷”轉入“大建設”。東宅返遷的啟動,意味著湖里區東部“全鏈條征遷”模式已經形成閉環,即將迎來返遷高潮。今年,湖里區已啟動薛嶺新村、東宅安置房等一批安置房返遷項目,還將陸續啟動枋湖梧桐新城、忠侖安置房等返遷項目。
隨著返遷工作的順利進行,湖里區將聚焦產業升級抓建設,加快產業和經濟結構調整,讓舊村改造成果真正惠及群眾,努力實現被征遷戶的安居夢、宜居夢,奮力譜寫建設“產城人”融合的東部新城新篇章。
機制先行 首創“全鏈條征遷” 傾心為民謀福利
拿到金鑰匙,推開幸福門。走進東宅安置房,居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選房現場氣氛很熱烈。五通社區黨委書記王進北和社區兩委成員正對照《片區規劃》,討論新一年的打算。“現在好了,搬進新樓房了,建公園、發展中心,這些以前只能心里想想的點子,都能實施了。”王進北說。
五通社區東宅社,一度被稱為廈門“西伯利亞”的舊村落。以前,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靠打魚為生,隨著征地拆遷海域退養,近年來出租經濟成為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不過由于遠離市中心,這里的房租并不可觀,居民生活水平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
改變,始于2017年。2017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湖里區率先啟動東宅社舊村整村改造工作。作為整村簽約的試點,指揮部率先全市探索實行“政府主導、國企運作、片區平衡”的改造機制,形成了指揮部“一線決策、一線指揮”,國企“發揮優勢、全力運作”,街道“主體作用、主動擔當”,社區“深入群眾、發動群眾”等各方責任明確的工作機制。
不僅如此,指揮部還在全市首創“先商談、預簽約、再公告、后選房”的新模式,創新性地倒置傳統征拆流程,先商談、預簽約,再發布房屋征收公告。“新模式,把前期工作與商談簽約有機結合同步推進,要求征遷工作必須落實落細群眾需求,做足做好政策宣傳、調查摸底、意向商談等前期工作,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區征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此基礎上,指揮部進一步簡化市區兩級資金結算程序,理順征遷資金體制,制定了人口安置、產權認定、補償等一系列標準,為片區舊村整村改造開好局、鋪好路。
創新驅動 3個月完成整村簽約征遷面積超20萬平方米
當天的東宅安置房,在陽光的照耀下,清新素雅地迎來即將回歸的主人。抽完簽來看房的居民絡繹不絕,大家或分享著抽簽的喜氣,或享受著久別重逢的喜悅,或駐足在房前觀看拍照……一派祥和熱鬧的景象。
“征遷是造福于民的舉措,老百姓都期盼已久。”一說起舊村改造,五通社區主任沈志剛難掩欣喜之情。“政府拿出最好的地為居民建安置房,我們人人都是受益者,大家都很支持。”
“他們的拼勁感動了我們,他們是真心實意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在居民老孫腦海中,黨員干部的那股拼勁,依然歷歷在目。
夜深了,東宅社舊村整村改造項目部燈火通明,一邊商談、簽約正在緊張進行,另一邊,多個部門負責人正坐在一張長桌上,開啟聯合會審。不同于以往協議簽完后依次由征遷公司、國投、街道、指揮部審核后撥付征遷補償款的流程,他們創新采取多方聯合會審的方式,將各審核環節“并聯”,大大提高審核效率,加快撥款進度。工作期間難聚齊,就利用晚間開展工作,形成了夜間聯合會審機制。
不僅如此,對于征遷任務,指揮部還定責任、定任務、定獎懲,負責征遷工作的骨干們組成多個項目組深入社區,包宣講政策、包做思想工作、包解決實際問題、包調處矛盾糾紛,做到任務清楚、標準清楚、人頭清楚、措施清楚、記錄清楚,保障項目的有效推進。
群眾的訴求得以解決,征遷干部拼盡全力,征遷的速度勢如破竹——東宅社不到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200多戶的整村征遷簽約,拆遷面積達到20.65萬平方米,這在湖里區舊村改造的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跡,可謂是整村簽約的樣本項目。(記者 陸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