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廈門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就將施行滿兩周年。近日,記者從市環衛中心獲悉,《辦法》施行后,收運的餐廚垃圾產生單位從1700余家增加到4100多家,收運餐廚垃圾總量從200多噸/日增加到360多噸/日,《辦法》為規范餐廚垃圾處置、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了解,俗稱“泔水”的餐廚垃圾如果處置不當,不僅會污染環境、傳播細菌,還會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滋生出“地溝油”“垃圾豬”等一系列危害食品安全問題。
源頭
鼓勵節約用餐 減少垃圾產生
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文明餐桌”“光盤行動”,對減少餐廚垃圾的產生起到了積極作用。2018年9月1日施行的《辦法》明確規定,鼓勵通過節約用餐、凈菜上市、改進食物加工工藝等方式,減少產生餐廚垃圾。
“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垃圾分類的三大目標,其中,‘減量化’是首要的。”市環衛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市民、餐飲企業、單位食堂等響應“文明餐桌”“光盤行動”,餐廚垃圾有望進一步實現“減量化”。
按照《辦法》規定,餐廚垃圾產生者要履行多項義務,如主動向所在地的區環衛部門申報餐廚垃圾的種類、預測數量和去向;不得在餐廚垃圾中混入其他垃圾等。
據介紹,目前,我市收運的餐廚垃圾產生單位已有4100多家,已基本覆蓋大中型餐飲企業和單位食堂。
收運
“公交化”收運 全程密閉運輸
《辦法》對餐廚垃圾的收運做了相關規定,如收運單位要使用專門的收運車輛,實行密閉運輸,并保持收運車輛整潔,不得泄漏、遺撒和傾倒;按照規定路線在24小時內將收集的餐廚垃圾運輸到處理場所等。
8月21日上午9點左右,記者在蓮前西路水務大廈食堂門口看到,一輛密閉式餐廚垃圾收運車準時停靠在固定位置,車上下來的兩位收運員,采用“桶車對接”的方式,熟練地將三桶餐廚垃圾倒入車廂內,隨后駛向下一個收運點。
據介紹,在我市,餐廚垃圾收運工作由各區環衛部門負責,每天都有110多部餐廚垃圾收運車,像公交車一樣,按照相對固定的收運線路、收運時間去載“乘客”——餐廚垃圾。目前,我市有餐廚垃圾直運路線70多條,收運點2600多個,收運的餐飲單位共有4100多家。
思明區餐廚垃圾收運隊相關負責人說,收運隊會盡量滿足餐廚垃圾產生單位的不同需求,排出相應的收運線路和時間,實現餐廚垃圾“應收盡收”“日產日清”。
處理
產生沼氣發電 實現“變廢為寶”
全市各區收上來的餐廚垃圾,統一被運輸到位于翔安東部固廢中心內的瑞科際生活垃圾資源再生示范廠處理。
在瑞科際生活垃圾資源再生示范廠,記者看到,廠區內有序分布著各種大型設備,如分揀預處理設備,厭氧發酵罐,沼氣儲存罐,發電機,污水處理系統等。
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瑞科際生活垃圾資源再生示范廠設計處理餐廚垃圾能力為500噸/日,目前實際處理約360噸/日,也就是說,能力還有富余。餐廚垃圾經過預處理后,分離出來有機漿液,再通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用于發電。1噸餐廚垃圾最終能發電約200度。此外,從餐廚垃圾中提煉出來的油,還能變成生物柴油。由此,餐廚垃圾“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化利用。
監管
多管齊下 規范餐廚垃圾收運
市環衛中心加強對各區餐廚垃圾收運工作的監督管理,并通過第三方考評檢查督促各區環衛部門和收運單位進一步規范餐廚垃圾收運,效果顯著。依托餐廚垃圾信息化管理平臺,市環衛中心可實現對餐廚垃圾處置全程監管。
第三方對餐廚垃圾收運工作進行檢查包括各收運單位及監管單位、收運線路、車輛、收運點、末端處置單位以及為數眾多的餐飲單位,實現點、線、面,收運處置過程全覆蓋。每月總結各區餐廚工作的亮點和不足形成考評報告,發送各區環衛部門。每個季度召開點評及經驗交流會,點評餐廚第三方考評工作,組織各區交流餐廚垃圾收運監管工作中的優秀經驗和創新做法。
各區環衛部門也加強餐廚垃圾收運的監管工作,對各餐廚垃圾收運單位加強檢查考核,對餐飲單位加強宣貫督促。今年以來各區環衛部門及收運單位采取多種措施,聯合執法、市政、街道等部門加強對餐飲企業的宣貫和檢查,引導督促餐飲單位將產生餐廚垃圾納入合法收運。
【提醒】
不當處置餐廚垃圾 最高將被罰3萬元
《廈門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除自行處理餐廚垃圾外,餐廚垃圾產生者應當將餐廚垃圾交由合法的收集運輸單位收集,并簽訂收集運輸合同。如若違反此規定,執法部門可對其處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由有關部門依法處理。
今年7月23日,同安區市政園林局對廈門東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的餐廚垃圾處理情況進行檢查,發現部分企業存在未按照規定進行餐廚垃圾申報、未簽訂餐廚垃圾運輸合同、未將餐廚垃圾交由規定的收運單位收集等問題,現場開具責令整改通知書。
今年7月21日,湖里區相關部門聯合對同安蔬菜店、麗羨海鮮排檔、游永記等沿街商戶餐廚垃圾分類情況進行突擊檢查,發現麗羨海鮮排檔、游永記分類質量較差,同安蔬菜店存在偷倒現象,已對其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記者 吳海奎 通訊員 李文林 陳水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