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華社隆重推出《福建廈門:讓營商環境“來電”的奧秘》,點贊海滄的營商環境。
總投資逾220億元的士蘭明鎵化合物半導體項目,2018年落戶廈門海滄區信息產業園。說起這一大型項目選擇廈門的原因,工程總負責人朱利榮的回答令人意外:電力很關鍵。
“我們2017年在鄰近省份的省會申請兩條10千伏電力專線,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但今年我們在廈門提出同樣的需求,前后只花20多天就搞定了!”他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2018年對全國22個主要城市的營商環境進行了試評價,廈門僅次于北京,名列第二。“獲得電力”一項對廈門改善營商環境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朱利榮說,廈門供電公司的表現打破了他對電力國企的刻板印象,“服務意識可以比肩當下的互聯網企業,過去需要自己跑腿完成的事現在可以坐等上門服務了。”
營商環境的改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續提升民營企業用電便利性,需要電力和其他部門的“協同作戰”。陳修言建議有關部門提升電力規劃在地方規劃中的剛性約束力,確保“電力藍圖”也能“一張藍圖繪到底”,避免因規劃變更而影響電網建設和及時供電。(文章屬于部分摘取)
同樣也在今天
國內10人組成的專家評審團隊
評估了海滄集成電路產業在國內的地位
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
今天上午,海滄區政府組織召開了《廈門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海滄區實施方案中期評估報告》(以下簡稱《中期評估報告》)專家評審會。
評審組專家聽取了廈門市半導體投資集團王匯聯總經理的《廈門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海滄區實施方案》報告(以下簡稱《方案》)和海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情況。重點審議了賽迪顧問編制的《中期評估報告》。
經過認真討論
評審組一致認為
海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總體定位和思路符合《方案》要求。
海滄區集成電路產業定位準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進、人才集聚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在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已經形成了區域特色,為實現《方案》提出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期評估報告》框架合理,內容詳實,對海滄區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問題做了梳理,并提出了海滄區集成電路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建議措施。
專家組成員
鄭敏政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彭紅兵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副總裁
陳 賢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專家咨詢委副主任
陳向東
士蘭微電子董事長
石 磊
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吳漢明
芯創智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于大全
國家重大專項02專項總體專家組特聘專家
張 興
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院長
張 衛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
陳 忠
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
評審出爐之前
專家組深入一線
了解集成電路產業在海滄發展的現狀
發展現狀
項目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持續完善細分領域產業布局
總投資350億
截至2018年12月,制造類項目方面,共落戶5家企業6個項目,總投資350億元。
多家制造業項目入駐
繼引進通富微電子、士蘭微電子后,又引進芯舟科技、金柏科技、云天半導體、泓坤光刻膠等制造類項目。
設計企業15家落戶
主要有鑫憶訊科技、開元通信、碼靈半導體、英諾迅、士蘭微電子有限公司、集微網、信路達科技、昴星微電子、弘眸信息科技、海矽微電子、連恩微電子等,不斷完善以特色工藝技術路線為主的產業鏈布局。
產業人才達300余人
聚集的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達300余人,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實際使用面積超過總面積的45%。
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提速
推動項目早落地早投產
創造了海滄“特區速度”
推動士蘭化合物項目用5天時間辦理完成樁基施工許可證,隨后開始樁基施工、封頂。
首個動工的省重點項目封頂
第一個入駐園區的集成電路制造類項目——通富封測項目,2018年2月23日(正月初八)正式打樁,2018年12月14日正式封頂,在計劃內完成項目建設。
產業服務平臺不斷完善
“磁石”效應日益明顯
一個基地
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廈門(海滄)基地搭建完成并走上正軌。
已建立覆蓋整個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全流程的服務能力。
目前已對駐IC設計企業綠芯半導體、碼靈半導體、開源通信、鑫憶訊等,提供MPW、IP、封測以及補貼申請方面的需求服務,并針對園區企業及在校大學生免費開展相關專業技術培訓。
兩個平臺
與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合作共建“嵌入式處理器與SOC設計服務平臺”,向業界免費開放RSIC-V的IP核。
籌建“SiP系統級封裝平臺”,為海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優質SiP先進系統封裝服務。
磁石效應
2018年,海滄先后舉辦的行業影響力會議如下:
中荷半導體產業合作論壇
2018第二屆集微半導體峰會
2018第十屆傳感器與MEMS技術產業化國際研討會暨科研成果產品展
廈門海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研討會
第二屆國際先進光刻技術研討會(IWAPS 2018)
海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氛圍日益濃厚,已成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焦點和熱點區域,以及行業的“風暴眼”。
創新機制統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專業平臺專業團隊跑出“加速度”
集成電路在海滄實現“從0到1”的發展,離不開海滄體制機制的創新,離不開專業的平臺和團隊建設。
成立半導體集團,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2016年底,海滄圍繞全市產業布局,成立了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引進組建專業職業經理人團隊。
2017年初以來,依托專業化團隊與平臺,遵循市場化規律,構建起了“政府+園區+基金+平臺公司+專家委員會”機制來支撐該產業的發展。
成立海滄區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做“1+1>2”的事
2017年,海滄區成立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區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
該小組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服務協調機制,貫穿每個項目的全過程。
帶出了一個相關政策很熟悉的團隊,通過比較出各地的政策優勢,給出“海滄方案”,服務于招商洽談、產業的選擇和研判,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來海滄發展。
同時,消除了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采取“并聯作業”,服務關口前移,產生“1+1>2”協同效應。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鄭敏政:
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再聽了上午相關報告,我認為報告既看到了成績,也看到了不足,實事求是地反映了海滄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現狀,不過,報告還顯得低調了一點,海滄能在兩年時間內,從一張白紙做到了初步成效,也就是完成從0到1的轉變,是很不簡單的。
從報告里的發展規劃,我們看到了海滄區委區政府對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有了新的認識,這個認識太重要了,因為集成電路是戰略基礎性的產業。
另外,海滄又制定了比較實事求是又能夠實現的發展規劃、定位和中長期發展目標。看到各個項目正有序推進,這是海滄踏踏實實、埋頭苦干的精神的集中表現。
值得肯定的是,海滄在對臺方面有著自身的優勢,隨著國家相關政策和專項的不斷給力,集成電路在海滄的發展前景可觀。不過,隨著產業的發展,人才矛盾越來越突出。但是,有一個好消息,國家第一批示范性微電子學院也定下來了,4個高校包括了廈門大學。所以,海滄可以多與廈門大學合作,繼續做好人才隊伍建設。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副總裁 彭紅兵:
大家對海滄集成電路產業的規劃是很認可的,而且,企業主體和區域比較集中,符合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另外,海滄在營業環境和配套設施是比較健全的,至于建議,我認為,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短缺是國內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關鍵在于引進核心骨干,核心人才具有磁場效應,一人可以帶動一大片過來落地就業。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專家咨詢委副主任 陳賢:
士蘭、通富等國內知名企業愿意入駐海滄,就證明了海滄很有水平,這里的確是一塊創業的樂土。
在全面信息化的今天,中國產業缺“芯”形勢日益嚴峻,中國各地也在加緊布局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我們相信,集成電路產業在海滄的發展,必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