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后的廈禾路景觀更養眼,行車更舒適。
供水、供電、燃氣等“城市生命線”運行更加安全;新鋪的瀝青路面,大大提升了行車的舒適性;高架橋、下穿通道等穿上“新衣”,更加美觀;路燈桿、監控桿等“多桿合一”,更加簡潔……近日,記者從市政部門了解到,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第二輪市政設施綜合整治提升工作已基本完成,島內外26條主次干道舊貌變新顏,有力提升了城市承載力和宜居度,增強了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位于思明區廈港片區的大學路、民族路等,都是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路,改造前,不少路面都已破爛不堪,狹小的道路還被密密麻麻的電線桿占據了不少空間,而地下的供水管道也已老化腐蝕,漏損嚴重。此次改造可謂全方位立體式,既管天也管地。架空電線“纜化入地”;新鋪設大口徑、更耐用的水管;燃氣管道鋪到了小區門口,意味著廈港片區的居民也有條件用上天然氣。路面的基礎也得到了夯實,機動車道、人行道重新鋪裝。“道路改造完后,我們這些老城區居民出行更加便利,住得也更加舒心了。”60多歲的居民老郭說。
記者了解到,包括思明區廈港片區在內,廈禾路、云頂路、環湖里大道(含金山路和前埔路)等三條市級主干道,以及思明區禾祥東片區、湖里區火炬片區、翔安區火炬片區相關道路等總共26條主次干道,通過第二輪市政設施綜合整治提升,都實現了“內外兼修”式的蛻變,一些細節部分也得到了優化,如窨井蓋的修復、人行道“消除高差”等,提升了市民行走的舒適性。此外,同安老城區的10條道路提升改造,仍在有序進行中。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們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整治提升工作的全過程,方案設計堅持以人為本,厲行節約,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安全文明規范,最大程度地減少擾民。提升的最終目的,就是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加舒適便利的公共設施。”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文/圖記者 吳海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