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高手在民間”,廈門公交集團的BRT司機黃境滄在文藝方面,吹拉彈唱、答嘴鼓樣樣精通,而且他根據自己12年作為公交車司機的所見所聞,創作了多個答嘴鼓劇本。
“對牛彈琴”苦練多才藝
黃境滄,集美人,今年40歲,當了12年的公交車司機。而在當司機之前,他也演了12年的薌劇。
15歲的時候,黃境滄去了一個薌劇團當學徒,從跑龍套到當主角,從演丑角到扮老生,甚至反串過花旦。
除了臺前的表演外,黃境滄對后臺的吹拉彈奏充滿了興趣。于是,他找后臺的樂隊師傅拜師學藝,“那時,我除了演戲外,還要幫家里放牛。經常,牛在吃草,我就在一邊自己練習。也許是因為有天賦,也許是因為練得勤,很快每種樂器我都能上手,并且演奏得不錯”。短短幾年內,月琴、笛子、簫、二胡、三弦、嗩吶、大提琴……幾乎所有的薌劇后臺樂器,黃境滄都學會了,并頗有造詣。
1996年,黃境滄接觸到了答嘴鼓,這是一種用閩南語演繹的喜劇性說唱藝術。那年,廈門市組織答嘴鼓比賽,集美要派出幾支代表隊參加,有舞臺表演基礎的黃境滄就和劇團的一個搭檔參加了。答嘴鼓雖然感覺比學唱戲簡單,但是怎么在短短十幾分鐘里,講好一件事,并逗樂一群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兩人花了兩天時間將劇本背誦下來,并排練了好幾天,終于上臺表演。雖然這次比賽,他沒得到名次,但他開始領悟到答嘴鼓的魅力。
2000年,黃境滄開始創作一些簡單易懂的土詩,是閩南人一眼就能看懂的帶有押韻的四聯句。后經答嘴鼓傳承人陳清平老師的指導,他開始嘗試創作答嘴鼓作品,并下鄉宣傳表演。
熱愛崗位創作答嘴鼓
2003年,成家后的黃境滄辭去薌劇團的工作,成了駕校教練。2004年,他又跳槽到公交集團當司機,一待就是12年。成為司機后,黃境滄并沒放棄自己的愛好,有空的時候照樣吹拉彈唱。公司內部有演出的時候,他也會上臺表演。
“我的職業生涯中有很大一部分獻給了閩南鄉土藝術,另一部分是獻給了公交,我就想能不能將公交和閩南藝術結合起來,而能敘事能逗樂的答嘴鼓就很合適。用生動的曲藝方式宣傳公交文明,還能體現我們公交人的愛崗敬業。”黃境滄說,作為公交司機,這么多年,他耳濡目染了很多故事,像拾金不昧、見義勇為、安全駕駛等等,這些故事都是他創作答嘴鼓的源泉。
于是,黃境滄將在公交崗位的見聞和自己的經歷結合答嘴鼓藝術,創作了《千車情萬車愛》《車廂文明記》《空中巴士BRT》《低碳交通公交先行》等作品,受到了同事和領導的鼓勵和好評。
“我喜歡這門藝術,我也熱愛我的崗位,創作時雖然為了押韻和逗趣,一句話經常要思考一個小時,但是我當作釋放工作壓力、豐富業余生活的方式,創作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樂。”黃境滄說,他的從業經歷告訴他,做一行,愛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只有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才能在崗位上收獲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