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自來水廠過濾處理,可除去水中細小懸浮雜質、有機物、細菌、病毒等。
從一條擔水巷,到如今全市迂回曲折的3472公里管網;從當時單一的上李水庫水源地,到全市水源多點布局、管網互通互補,廈門的用水變化太多太多。
為了一滴潔凈的自來水,除了在源頭保質保量外,還要保證輸水“動脈”的暢通。值得期待的是,在廈門剛剛確定的12項為民辦實事工作中,農村供水管網提升改造“榜上有名”。而更大范圍內的一場廈門自來水管網“脫胎換骨”行動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2018年,廈門水務集團將完成老舊供水管網改造。
一滴潔凈的自來水背后,凝聚著幾代水務人勤勞的汗水。鋪網、造廠、建壩,為保障廈門市民喝上放心水,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一代代水務人像新時代的“擔水工”一樣,一棒接一棒為這滴潔凈的水保駕護航。
【完美蛻變】
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后年完成
同安鄉村用上了干凈的自來水。資料圖
首尾300余米的擔水巷靜靜地坐落在鷺江道旁。老人們說,在廈門還沒有自來水廠前,它是熱鬧的。從龍海駛來的水船一靠岸,市民便成群結隊挑著水桶來到這處巷子排隊買水喝。每天一萬多擔的水很快銷售一空———哪怕是雨天,混雜了污水入內,或是暑天,船工梳洗擦背將汗液滴入水中,這些水依然搶手。
如今,擔水巷熙熙攘攘的街景已難覓其蹤,只剩巷名,讓過往路人只能揣摩當年的盛況。而那個時代的結束,是因為廈門有了自來水廠。
在幾代水務集團人的努力下,廈門供水體系完美蛻變,如今共有8大水廠,供水管網密布全市。供水最難的地方也被“啃”了下來。廈門的農村,尤其是山區,幾乎家家都能喝上自來水,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走在前列。尤其在過去幾年里,供水管網向偏遠的鄉村以及高海拔山區等“邊緣地帶”發起了“攻堅戰”,管網連通新建的泵站,借由泵站的力量讓自來水躥上山坡,流入村民家中。630公里干道串起的農村水網改造工程,將117個行政村納入水網,超過70萬人口受惠。而在市政供水壓力無法觸及的高海拔山區,則建起了小型水廠,取山澗溪泉,通過生物慢濾池和一體化凈水設備,讓2.5萬名山區群眾喝上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