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您也注意到了,最近雖然又是雨又是霧的天氣有些惱人,但窗外卻也熱鬧了許多——清晨陣陣鳥鳴清脆悅耳,各種鳥兒在樹叢中嬉戲跳躍著,突然掠過頭頂,還來不及看清是什么模樣。
鳥類專家說,廈門地處海陸之間,氣候溫暖宜人,大小島嶼星羅棋布,區域內既有大面積的灘涂和曠野,也有茂盛的林木,食物豐盛。這里是很多冬候鳥的越冬地,也是不少夏候鳥的繁殖地。這個時節,它們將再一次長途跋涉。
廈門春季的天空,就像春運的火車站,南來北往的“客人”一撥接一撥,熱鬧無比。成群的鳥兒,是準備離開的老朋友,還是剛剛落腳的新朋友,或者只不過是匆匆過客?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
-成群的鸻鷸
-白鷺 劉東華攝
-白額燕鷗育雛
-長繁殖羽的鸕鶿
-栗喉蜂虎
-黑領椋鳥
北上的鳥兒
代表種類:鸕鶿
在廈門尋覓“真愛”,回老家“結婚”生孩子
鸕鶿,是廈門人熟悉的老朋友了。從去年10月底到現在,它們陪伴了我們好幾個月,再過半個月,它們就要回到北方的故鄉了。
還記得1月9日晚報的頭版圖片嗎?那黑壓壓一群“黑鳥”就是鸕鶿。廈金海域(鱷魚島周邊)是它們活動的主要場所,時而低飛盤旋,時而潛水嬉戲,時而在海面浮游。它們的移動速度極快,陣型變幻不定,乍看猶如大軍壓境。偶爾有船駛過,便呼啦啦地驚起一片,場面壯觀。
在筼筜湖岸邊,也能看見這些黑色的精靈。導流堤上、湖心島周邊、湖東橋下、西堤進水口,它們扇動著翅膀,時而排成人字形,輕盈地掠過水面;時而站在湖邊,像列隊的士兵。有時,它們還會調皮地用腳丫撲騰著湖水,濺起波光粼粼。
鸕鶿們在廈門的日子過得相當滋潤。您仔細看,有沒有發現它們和剛來時候不太一樣了?剛來時,它們都是黑瘦黑瘦的,全身沒有一點白色。如今個個膘肥體壯,身上還長出了白色的羽毛,黑白相間,更漂亮了。
別以為白色羽毛只是為了好看,對鸕鶿來說,那可是“人生”很重要的標志,相當于大聲向世界宣布:“我想戀愛了,嫁給我吧!”
來,科普一下。廈門觀鳥會資深會員凌飛鶴說,鸕鶿身上的白色羽毛叫繁殖羽,當它進入發情期時,身體會出現一些變化,其中繁殖羽就是最明顯的特征。鸕鶿在廈門“談戀愛”后,將“夫妻雙雙把家還”,等到10月份再拖兒帶女回到廈門。如此一年又一年,生生不息。
它的同伴
即將離開廈門的冬候鳥還有:大白鷺、蒼鷺、綠翅鴨、北灰鹟、黑喉石鵖、紅脅藍尾鴝、白眉鹀、普通鵟等。另外,還有途經廈門的冬候鳥紅嘴鷗、黑嘴鷗、紅喉鶲等,它們主要在云南和北部灣一帶越冬,廈門是它們的補給站。
南下的鳥兒
代表種類:栗喉蜂虎白額燕鷗
“一號美女”下月來廈,擁有自己的“住宅小區”
純黑的“眼線”,兩抹湖藍色的眼影,頭部、背部是草綠色,腰部和細長的尾巴又是天藍色,展開翅膀露出橙黃色的羽毛,閃耀著金屬般的光澤。
您見過這么漂亮的鳥兒嗎?它就是廈門鳥群中“一號美女”栗喉蜂虎。下個月,它們將從東南亞飛到廈門來度假,一直待到9月。據廈門觀鳥會預測,今年返廈的栗喉蜂虎應該和往年差不多,有百只左右。
和其他鳥兒不同,栗喉蜂虎在廈門享受著特殊待遇——擁有自己的“住宅小區”,即位于五緣灣騎馬山的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這個“住宅小區”是在本報持續不斷的關注和推動下建立的,占地約3.3萬平方米。保護區范圍包括騎馬山四周規劃道路內側和通嶼濕地五緣灣道以北、環島干道以西、五緣灣西北側支路及湖面西岸以東區域,總面積約40公頃。
栗喉蜂虎一般結群于開闊地捕食,迂回在天空滑翔覓食昆蟲。飛行直而快,兩翅扇動迅速,常一整群唧唧喳喳從空中飛過。它們的巢一般筑在土壁上。廈門觀鳥會會員野鳥說,騎馬山的小土壁含有砂質土壤,比較好挖掘,周邊草類多,昆蟲也多。廈門已發現的栗喉蜂虎巢穴,基本上都集中在那塊巖壁上,上面布滿了大大小小上百個洞穴,都是栗喉蜂虎的“家”。
“海上精靈”呆萌可愛,海邊沙地上挖個坑就孵蛋
和栗喉蜂虎同期返廈的還有“海上精靈”白額燕鷗,也就是高爾基筆下勇敢的海燕。
白額燕鷗一般棲息在沿海海岸、島嶼、河口和沿海沼澤與水塘中,成群活動,頻繁地在水面低空飛翔,搜覓水中食物。發現獵物時,它們會撲扇著翅膀停在空中,找準機會后一頭扎進水中捕食,隨后又從水中垂直上升飛到空中。
白額燕鷗的繁殖期為5—7月,成對或成小群繁殖。它們在海岸、島嶼、河流與湖泊岸邊裸露的沙地或河灘上,隨便扒出一個淺坑,有的墊幾根枯草,有的則什么都沒有,就在這個簡陋的窩里“夫妻”輪流孵卵,孵化期20至22天。
廈門觀鳥會會員北極鷗長期跟蹤拍攝白額燕鷗,他說,這幾年返廈的白額燕鷗數量逐年減少,主要原因并不是缺少食物,而是能供它們筑巢繁殖的地方少了。海滄大道海邊一帶、五緣灣大橋外側,都是白額燕鷗聚居地,在那里可以看見不少白額燕鷗的巢坑,每個窩里有兩三個蛋。
“剛出生不久的小鳥非常呆萌,即使用手摸它,也不躲閃回避,和小雞小鴨差不多。”他說,隨著海邊游人增多,這些地方不再適合白額燕鷗養育下一代,“回來后它們的巢筑在哪里?它們的蛋會不會被人撿走?小鳥會不會被人踩死?這些都是問題。”
它們的同伴
選擇到廈門過“暑假”的夏候鳥,還包括:灰背椋鳥(喜歡成群飛起,形成無比壯觀的鳥浪)、黑卷尾、噪鵑、灰卷尾等。
留守的鳥兒
代表種類:白頭鵯(bei)
聚在樹林開“相親會”
“夫妻”對情歌筑巢圈地
在廈門,人們見得最多的就是白頭鵯,房前屋后、樹上或灌木叢,隨處可見它們跳躍的身影。因為它們的數量太多了,廈門觀鳥會已經不再把這種鳥列為觀測對象。
這種鳥很好認: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兩眼上方至后枕形成白色枕環,耳羽后部有一白斑。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顯得極為醒目,成鳥的枕羽(后頭部)更潔白,因此又叫“白頭翁”。
白頭鵯喜歡將巢筑在相思樹或榕樹上,在都市中則常見用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陽臺花木、樹叢盆栽之中。每年3月到5月是白頭鵯的繁殖期,這段時間,如果看見一只白頭鵯站在枝頭或樹頂上高聲鳴叫,隨后有另一只白頭鵯飛過來,一唱一和,多半是情侶在互唱情歌了。
繁殖期,每一對白頭鵯都會劃出自己的“領地”,范圍很小,它們的巢通常筑在離地面不高的雜木林或樹叢,雌雄鳥共同育雛,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窩產3到4枚蛋。幼鳥經過大約兩周的孵化后破殼而出,再喂養兩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出巢了。
白頭鵯進入繁殖期后,會聚集在樹林喧叫。這種群聚的現象,到夏末時就會消失。
北極鷗說,由于廈門的生態環境很好,加上廈門市民的環保意識強,白頭鵯的生存環境相當理想,因此隊伍日益壯大。
它的同伴
廈門本地留鳥還有:小白鷺、池鷺、紅耳鵯、灰喜鵲、暗綠繡眼鳥、小鸊鷉、牛背鷺、棕背伯勞、斑文鳥、戴勝、珠頸斑鳩、八哥、白鶺鹡、純色鷦鶯、鵲鴝等。
【小貼士】
廈門這些地方最適合觀鳥
●五緣灣濕地公園
水鳥、林鳥都有,為目前已知島內鳥類最多的地方。迷宮附近及保護區中心地帶的湖面,可以看到鸕鶿、大白鷺、小白鷺、池鷺、小鸊鷉、綠翅鴨;菜地和灌木叢中,可以看到牛背鷺、棕背伯勞、斑文鳥、戴勝、珠頸斑鳩、八哥、黑領椋鳥、白鶺鹡、紅隼等。
●萬石植物園
以觀賞林鳥為主,主要有鵲鴝、紅嘴藍鵲、喜鵲、畫眉、黑臉噪鹛、大山雀、珠頸斑鳩、暗綠繡眼鳥、麻雀、褐翅鴉鵑等。西山村周圍的鳥類更多,除了上述鳥類,還有鷓鴣、北灰鹟、噪鵑、金翅、紅脅藍尾鴝、黑卷尾、灰卷尾等。
●天竺山
這里溪流縱橫、植被茂密,常見的鳥類有紅耳鵯、畫眉、褐翅鴉鵑、赤紅山椒鳥。再往山上走,還可以看到栗耳鳳鹛、白腹鳳鹛、紅頭穗鹛、灰眶雀鹛、紅頭長尾山雀、紅胸啄花鳥、栗背短腳鵯、灰胸竹雞、白眉鹀、黑喉山鷦鶯等,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林雕、蛇雕等稀有鳥種。
●翔安張埭橋水庫沿線
這里常見的鳥類有40多種。灘涂上有成群的濱鳥埋頭覓食,空中有盤旋的紅隼,水塘里有嬉水的黑水雞,村邊的水溝有搖頭擺尾的白鹡鸰,還有從草叢中突然竄到空中的小云雀。
每年的9月到次年4月是觀鳥的最佳季節,清晨和黃昏是林鳥活動最活躍的時候,此時選擇順光的角度,可清晰地欣賞到各種鳥類美麗的身姿。海濱鳥類的活動受潮汐影響,漲滿潮的時候,大部分水鳥會棲息在岸邊的水塘或沙洲上,比較容易觀賞到。
●園博苑
這里水面開闊、植被豐富,可以看到各種鷺類,鸕鶿也有不少。
【鏈接】
觀鳥基本裝備
觀鳥的基本裝備包括:一本如《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香港及華南鳥類》《中國野鳥圖鑒》等適合閩南地區觀鳥者使用的鑒別手冊,筆記本、鉛筆和望遠鏡,多口袋的茄克衫或馬甲、遮陽帽、腰包或背包、結實的旅游鞋。
更專業的愛好者,還可以帶上固定支架的單筒望遠鏡、帶遠攝鏡頭的照相機和錄音設備,用來記錄觀鳥中的發現。
觀鳥技巧
1.一天中觀鳥的最佳時間是清晨和黃昏前的幾小時,這時鳥兒最活躍。天氣狀況會影響鳥的遷徙,因此局部地區的陣雨可能預示著將會看到一大群鳥的意外驚喜。
2.如果您只想看猛禽,戴上一副太陽鏡,能夠幫助你在明亮的天空背景下發現它們。
3.樹叢、草叢里任何一點響動或晃動,都有可能是小鳥在活動。一些鳥的羽色與它們活動的環境非常接近,如果不動或不叫是很難發現的。
4.不要穿顏色鮮艷的服裝,盡量穿灰、草綠等接近自然環境色的服裝。觀鳥時盡可能站在順光的位置,以便看清鳥兒細節的羽色。
觀鳥“禮節”
另外,觀鳥也應該遵守“禮節”,為了不驚擾鳥兒,提醒愛好者觀鳥時應做到:
1.遇鳥類筑巢或育雛行為,應保持適當距離,以免親鳥因干擾而棄巢,造成幼雛死亡。
2.拍攝野生鳥類應采用自然光,不可使用閃光燈。
3.有些鳥類生性害羞,隱秘不易觀察,觀鳥時應避免大聲喧嘩或使用不當方法引誘其現身,如制造聲響、丟擲石頭、敲擊等。
4.不可過分追逐野鳥。有些野鳥因體弱暫棲某地,需要休養,追逐行為可能導致鳥兒休克死亡。
5.結隊觀鳥時請遵守領隊指導,以不影響鳥類安全為準則。
6.尊重鳥類的生存權,不要采集鳥蛋或捕捉野鳥;不隨意采集挖掘野生動植物,或任意丟棄垃圾,破壞鳥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