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一位八旬殘疾老人無法行走、獨自居住,一度靠畸形的四肢和撿垃圾,堅強地撐起生活。很多好心人送來食物、衣服,還有人嘗試幫他找一個養(yǎng)老的地方。但他,擔(dān)心自己腿腳不便,別人不好照顧。
他說,已不靠撿垃圾為生,但看到路邊的鐵罐、塑料片仍會撿回家。
用起繭畸形的四肢,堅強地撐起余生,曾靠撿垃圾維持生活。
在翔安新店沙美村,有這么一位八旬殘疾老人。
十幾年前就無法正常走路的他,獨自住在一處廢棄的屋子,他沒有得到親人應(yīng)有的照顧,卻得到很多愛心人士的幫助。
有人送食物送衣服,也有人送來空瓶子等廢品,還有人嘗試幫他找一個養(yǎng)老的地方。
得到這么多人的幫助,他很是感恩,嘴上不時掛著感謝。
昨日上午,導(dǎo)報記者探訪了老人,得知已84歲的他內(nèi)心有些擔(dān)憂。
他怕有一天自己連用四肢也無法“走路”,生活無法自理,陷入更大的困境。
愛心人士提議他去養(yǎng)老機構(gòu),他是想去的,但他心里又很矛盾——他擔(dān)心自己腿腳不便太麻煩,別人不好照顧自己。
他說自己已經(jīng)不撿垃圾為生,但是路上看到鐵罐子、塑料片兒,他還是會撿回家。
這位堅強又樸實的老人,叫彭明團。
艱難 150米“走”了20多分鐘
昨日上午10點多,沙美村舊小學(xué)旁的村路。
一個身影出現(xiàn)在路邊,遠遠看上去,那個人像是靜坐著。
近些看,其實這人有在移動,只是速度很緩慢。
他就是彭明團,四肢畸形,手腳同時撐地,才能勉強移動。
有時候,老人為了“趕路”或者不舒服,就雙手在前撐地,兩膝跪著“走路”。
大約150米的回家路,他走走停停,花了20多分鐘。
村里人都說,老人的腿腳有毛病,曾被現(xiàn)已離家的唯一一個兒子打過,才會導(dǎo)致目前這種情況。
老人說,他早年就有風(fēng)濕病,兒子以前會喝酒,酒后會打人,他和兒媳婦都被打過。“如果不會喝,就不要喝。”老人語氣里帶著遺憾和心酸。
老人說,兒子會做木工,他們一家離開家鄉(xiāng)去同安居住好多年了,自己已經(jīng)好一段時間沒見到兒子了,他現(xiàn)在也不知道兒子一家的具體情況。目前,村里也沒有其他近親。
艱辛 住在廢棄舊食堂
就像普通的閩南人一樣,老人見到街坊鄰居,都會互相問候一下,而且,他還很健談。
從他的回憶里,導(dǎo)報記者得知,年輕時,彭明團大多在工地打工,老了以后,他不會農(nóng)活,只能到處撿一些廢品維持生活,補貼家用。
他說,一些廢品占了家里的空間,兒子不讓他撿,但是不撿他無法生存,后來,他就到外面找了一些地方藏廢品。
他說,他目前住在廢棄的舊小學(xué)食堂,這間屋子里有兩個隔間,其中一個隔間堆著一些塑料瓶子、紙盒等廢品,這里也是他睡覺的地方。
屋子前有條水溝,他說,有時下雨水會漫到屋前的過道,某部隊人員曾來慰問,并幫他清理疏通水溝。
老人說,其實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撿垃圾為生,但在回到廢舊食堂的路上,他看到了一塊塑料片和一個被壓扁的鐵罐子,還是將它們納入隨身攜帶的一個袋子里。
路上,一個鄰居家不要的破洞鐵鍋,他也“笑納”了,其間,他抱怨說,他交代一個收廢品的人過來收東西,已經(jīng)過去四天了,那人還沒來。
擔(dān)憂 怕日后無法自理
老人說,有一些鄰居會接濟他,給他一些東西吃,昨日早上,也有人送他一些飯菜。
老人說,如今自己身體殘疾,雖然平常的吃喝拉撒,他都能夠勉強自理,不過,他擔(dān)憂自己日后連用四肢都沒辦法移動。“如果到那個地步,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動,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老人說,這幾天有人提議他進養(yǎng)老院。
老人說,進了養(yǎng)老院,自己估計要坐著方便,他有些不習(xí)慣。他還提到,自己身體殘疾,養(yǎng)老院的人可能不好照顧他。
遲疑了好一會兒,老人才說,如果可以的話,自己是會去養(yǎng)老院的。而且,如果能進養(yǎng)老院,他的老人補助金和殘疾救助金也能用得上。他說,這些補助金和救助金,目前并不在他手里。
感恩 祝福那些好心人
昨日早上,有一名沙美村的女孩,給老人送來了一些保暖衣物,隨后,翔安陳坂村的陳女士,也去探望老人。
陳女士平時都會參加一些愛心志愿活動。前日晚上,她在網(wǎng)上看到了老人的情況,隔日早上,她就買了花生牛奶、糕點等食物,前來探望老人。
陪老人聊到臨近中午,陳女士又去買了熱騰騰的扁食和茶葉蛋,怕老人不方便,她還剝了一個蛋給老人吃。直到中午,陳女士才離開,回家照顧孩子。
老人告訴導(dǎo)報記者,這幾天,一些愛心人士上門看望他,送了泡面、餅干、牛奶和水果等食物,還有人送來過冬的衣服,村里有一些人,還會拿空瓶子等廢品給老人賣。
采訪過程中,老人多次提到這些愛心人士,表示感恩和感謝。
“政府部門以及部隊等,也都有人來關(guān)心我、幫助我,我真的很感謝,祝福好心人。”老人還提到,廈大翔安校區(qū)的一些大學(xué)生,也會每個月定期上門探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