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們前來觀看大盤粿。通訊員 何東方 攝
近4塊鼠粬粿分別疊放在古老的宗祠柱子上,上面掛著燈籠、紅包。遠遠看去,這兩座分別高約3.6米的大盤粿恰似兩座金字塔……昨日是農歷正月十六,這一消失了近70年的大盤粿重現在同安祥平街道西溪社區祥露莊氏家廟,市民們紛紛前往觀看這一壯觀的場面。
據該社區莊氏文化促進會長莊朝木介紹,莊氏大盤粿制作技藝已有500多年歷史,直到1949年,莊氏家廟因火災毀于一旦而斷層。制作技藝斷層近70年。
壯觀
高3.6米,共用了4000塊粿
此次制作大盤粿的倡議者之一吳招治說,去年正月,村里一名92歲老人曾闡述往年族人制作大盤粿祭祖的習俗,但后期大盤粿制作老手藝的斷層在老人心中留下了遺憾,所以吳招治與莊氏文化促進會、西溪老人協會的成員們共同探討,梳理制作手法。
經過一番組織,50名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大盤粿的制作。
昨日,同安祥平街道祥露裝甌大盤粿民俗節在莊氏家廟舉行,兩座大盤粿也正式對外亮相。
兩座大盤粿各為七層,呈金字塔狀,每一層上面都疊著鼠粬粿,一走近就能聞到淡淡的粿香。記者發現,大盤粿的上面還插著小燈籠、紅包袋及祈求添丁進財的小旗子。
“兩座大盤粿分別高約3.6米,每座用將近2000塊鼠粬粿疊成。”莊朝木表示。一直以來,民間就有“摘(挖)粿邊,生后生(即兒子)”的說法,昨日祭祖結束后,許多人都前來討要鼠粬粿。
歷史
斷層近70年技藝恢復
“500多年前,莊氏族人就有制作大盤粿的歷史。”莊朝木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就聽村里老一輩講,大盤粿的制作技藝起源于祥露開基始祖勤勵公的兒子們,“一方面是祭拜祖先,一方面也是祈求添丁進財。”接下來,莊氏族人將把這一習俗傳承下去。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表示,雖然目前所掌握的史書上并沒有明確記載祥露里大盤粿的祭拜習俗,但民間有莊氏大盤粿祭拜習俗的傳說。在他看來,祥露里大盤粿習俗寄托了閩臺人民對祖先的感恩、敬重之情。
制作工藝
兩座大盤粿 用三百斤糯米粉
吳招治告訴記者,此次制作的大盤粿共用了300斤糯米粉、30斤鼠粬草、120斤冰糖、80斤花生芝麻餡。
吳招治說,鼠粬草要先熬制一個多小時,待其軟化變濃稠后再剁碎。冰糖在溫水中融化后,混著鼠粬草湯、鼠粬草渣同糯米粉相互攪拌,緊接著就是手工搓揉。搓揉的時間要20分鐘甚至更久,搓揉到粉團顯得有韌性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程序。
祥露里84歲的老人葉前將搓揉好的粉團先揉成圓形,接著將配好的花生、芝麻裝進粉團內,用手稍微壓平后,再放到刻有龜、壽的模板上壓型。
洗好的香蕉葉已提前剪成小片,置放于蒸籠里。葉前和其他居民將一個個做好的鼠粬粿放到上面,再蒸煮約20分鐘。吳招治說,蒸好后,還要將鼠粬粿邊上的香蕉葉剪掉,讓整個鼠粬粿的形狀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