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一中初一、初二年學生的語文寒假作業有新招啦!學生做作業的熱情高漲,老師在辦公室也改得歡聲笑語,直呼過癮:“又過了個春節!”今年寒假,初一年的語文作業一改之前的書面習題形式,而是以“過年”為主題,讓學生用圖文記錄過年風俗。
■開學后,學生們相互分享假期成果。
■學生收集、分析各式春聯。
■學生為了完成作業,下廚體驗。劉東華 攝
【記錄春節場景】
廈門不再熙熙攘攘,變得安逸
平日熙熙攘攘的廈門,在春節期間是什么樣的?初一年的王心怡在臘月二十九貼完春聯后,特意在小區各家門口拍下各種春聯,拼在一起。臘月三十吃完年夜飯后,王心怡出門散步,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大街小巷的冷清:店鋪關門了、超市買東西結賬不用排隊了、廈禾路也不堵了……正月初一,王心怡與家人一起到南普陀寺“拜拜”,一早就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正月初二走親訪友后,她還分析紅包的傳統意義,認為壓歲錢已從最純粹的祝福演變成物質代表。
初一年張格培說,以前春節他都是在家里吃吃喝喝睡睡,都懶得走出門感受節日的氣息。這次,他到中山公園欣賞“福”字,還參與貼“福”,觀察公園里老人喝茶、聊天的愜意生活。“出走”也讓他“大開眼界”,原來廈門的春節竟是如此安逸!
【下廚學會做飯】
餃子不好看,卻體會到老家年味
以前過年時,很多同事和平時放假一樣,都是等大人把年夜飯準備好了直接上桌吃。不過今年,因為這份寒假作業,不少人第一次走進廚房。“原來活的大龍蝦是那樣的!”張格培說,以前見到的龍蝦都是已經端到桌上的,還從沒見過活的,更不知道要怎么煮。今年春節,張格培伯父的朋友送了大龍蝦,他也借此機會在廚房學習龍蝦的烹調過程。
有些長期生活在閩南的同學也借機了解龜粿的制作,不僅知道原材料,還嘗試用專用工具動手制作。而老家在北方的鄭言,回家后特地學習包餃子。雖然“包得很不堪”,但鄭言說在學包餃子中,體會到屬于老家的年味。
【編寫拜年短信】
串起成語,“羊”味十足
除了年夜飯,還有的同學以“拜年短信滿天飛”為作業主題,截圖拜年短信。
“拜年了,2015祝大家:羊年‘羊’眉吐氣,煩惱‘羊’長而去,天天‘羊羊’得意,走上‘羊’光大道,羊年大發‘羊’財,前程‘羊’光明媚,‘羊’起快樂的風帆,‘羊’起幸福的臉龐……”
“祝你事業上‘沸羊羊’,心情‘美羊羊’,家庭‘暖羊羊’,節假日‘懶羊羊’,青春常在‘慢羊羊’,生活愉快‘喜羊羊’,羊年一刀,羊羊都有!”
這些拜年短信是同學們編寫的,他們發散思維,將所學的成語用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
【教師觀點】
傳統寒假作業未達效果 新的嘗試讓師生都滿意
廈門一中初一年語文老師葛梅說,她教了25年的語文,之前的寒假作業都是做練習題,寫作文。學生假期過得很痛苦,一邊想著玩,一邊心系寒假作業,最后既玩不好,作業也完成不好。此外,學生在寒假做作業沒人監督,隨便做或者到處抄。開學后,老師又少有講解,學生不會的照樣不會,作業起不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取消傳統的習題式寒假作業是第一次嘗試,學生也都很用心在做,達到了最初的目的——既能玩又能增加知識。“老師也改得很過癮,有些老師大半夜還在改,改到最后看到學生的年夜飯圖文照片,還笑著直呼‘餓醉了’。”
“語文是潛移默化的,不是下一次冰雹就能一蹴而就的。”葛梅說,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尋找生活,才是真正的語文積累。
【作業原題】
語文活動:過年啦
過年了,買年貨、貼春聯、壓歲錢、團圓飯……你記得過往多少過年的事,今年又要經歷一個怎樣的新年?同學們,用你們的眼和心去發現年味,去感受年味,然后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年味吧!
①尋找本土過年風俗(回外地過年的就記錄老家),用照片配上文字記錄下來。
②記錄過年的熱鬧,比如過年媽媽的菜,各家門前的春聯、當地廟宇的歡騰、各個公園或者公共場合的喜慶。要求照片記錄并配上精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