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近十年城市小學生變數,廈門增速第一。
《第一財經》近日對全國33個重點城市的小學生數做了統計,統計結果顯示:2008年到2018年,在這33個重點城市中,廈門小學生增速最快,達到86.6%。
33個重點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鄭州、東莞、石家莊、泉州、長沙、廣州、西安、合肥、武漢、天津、杭州、南京、佛山、青島、常州、福州、貴陽、沈陽、太原、南通、呼和浩特、蘭州、煙臺、南昌、昆明、長春、大連、哈爾濱、重慶和廈門。
【數據】
全國變數不大廈門增速第一
報道說,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小學生在校人數為10331.5萬人,2018年,這一數據為10339.3萬人,增加了7.8萬人,增長0.07%。
過去十年,全國小學在校生數量雖然微增0.07%,但是,各大中心城市的增速則差異很大。《第一財經》調查的33個重要城市,有15個城市的十年增速超過了30%,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西部的強省會城市。
有6個城市十年增速超過了50%。其中廈門、深圳和鄭州位居前三,長沙、合肥和東莞分居四到六位。其中,廈門增速居然達到86.6%,比第二名深圳高出十個百分點,深圳為75.5%。
換句話說,這些年,不時會有人說,有多少人負氣離開廈門,但是,數據統計顯示并不是這一回事,或許有些人走了,更多人來了。
廈門市教育局網站公開的數據,也證實《第一財經》的這一調查。
市教育局公開各級各類學校統計數據顯示:2008-2009學年,廈門小學生在校生人數是176167人,2018-2019學年,廈門小學生在校生人數是328848人,增幅為86.6%。
去年六月,地產大王任志強在廈門發表演講,他說,廈門最突出的一點是:廈門小學生增長率排名全國第一。當時他援引一組數據,顯示廈門第一,深圳第二,鄭州第三。
【分析】
小學生人數反映城市吸引力
在研究學者看來,小學生數量變化,是反映人口流動的一個指標,利用小學生在校生人數來衡量大城市的人口流動更加真實,而且,小學生數量是“數人頭”數出來的,不是抽樣調查出來的,更不是估計出來的。
學者們認為,小學生數量變化與城市吸引力變化關系密切。原因很簡單,一般城市的外來人口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假如他們在一個城市能夠穩定工作,且城市能夠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資源,那么這個城市的小學生數量一般就是增長的,因此,小學生人數的增長率越高,非常生動地顯示了他們的父母(青壯年人口)在大量涌入城市。
換句話說,小學生人數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
《第一財經》認為,廈門以86.6%的十年增速位居33個城市中第一位,這固然與廈門城市總體較小,原有的小學生總量基數比較小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與當地的教育、醫療等水平較高有關。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我國最好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廈門作為福建省乃至海西經濟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整體教育水平在福建省是首屈一指的,盡管廈門常住人口不到全省的九分之一,但近年來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丁長發說,廈門不僅教育資源好,而且城市環境好,氣候好,很宜居,交通便利,周邊地區大量富裕群體為了小孩讀書和老人養老,在廈門買房。
事實上,還有一點,廈門的教育資源還是“物美價廉”——在不少教育發達城市,當地最好的學校是民辦學校,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家長就得花大價錢。但是,在廈門,目前最好的學校還都是公辦學校,在上一輪教育產業化浪潮中,廈門教育頂住各種壓力,堅持走公辦道路。
不僅“物美價廉”,廈門中高考成績的取得,相對“綠色”,即雖然學生學習說不上是輕松,但是,和外地一些從幼兒園開始學奧數的城市的孩子相比,廈門相對是良性——小升初基本上是免試就近入學,高中招生也只有藝體的特長生。
增速快基礎教育壓力也大
從86.6%的增速,也可以看出廈門這幾年基礎教育面臨的壓力,非同尋常。
小學生數量越多的地方,說明這些地方需要更多的就業機會,需要更好的前景和更多的收入,當然還有需要更多的醫療和教育資源。
對于廈門教育壓力不僅體現在量,還有質——學校也不是蓋幾棟房子就可以,涉及到師資等方方面面,而師資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只要有編制,公開招聘就可以——一所學校是無法建立在完全招收畢業生師資的基礎上的。
也就是說,一味擴張、擴招,到頭來還是會害了廈門教育,原因也很簡單,一個班45人和一個班55人,教學效果、師生關系是不同的。
因此,對于廈門教育來說,“有學上”“上好學”,依然任重道遠。(廈門日報 記者 佘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