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總想按自己的思想、意愿去塑造孩子,但往往吃力不討好。在父母眼里,孩子“任性”、“不聽話”;在孩子看來,父母“難纏”,是“控制狂”。
在教育孩子方面,到底應該掌握什么樣的度,既能讓孩子理解、接受,又不會令父母焦慮、急躁?
講述
媽媽變得越來越“難纏”了
小琴(化名,初二女生)
媽媽在一家事業(yè)單位工作,思想開明,為人低調(diào),在大家眼里,她是那種知書達理的人。在生活上,她無微不至地關(guān)心我。印象里,她對我的教育很重視,但絕不“霸權(quán)”。比如,小學二年級雖然她很希望我學小提琴,但是因為我不樂意,她也就沒有過多勉強,最終讓我選擇了我喜歡的繪畫。
一直認為自己和媽媽的溝通沒有問題,也以為媽媽會始終一致,給我成長的自由空間。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來的媽媽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了——她對我的“控制”越來越多,而且,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外面,她都變得愛數(shù)落我,內(nèi)容不外是說我“越大越任性、越不聽話了”,“對學習越來越不認真了,心都變野了……”
媽媽太不客觀了,我想說我快成“冤大頭”了!其實,我從小成績都不錯,小學六年在學校學習表現(xiàn)一直名列上游,縱然上了這所口碑不錯的初中,我的學習和表現(xiàn)也還保持著良好狀況,老師們的首肯就是證明,我想媽媽嘴里沒有說,但她心里也是明白的,可是,給我感覺是對此她好像熟視無睹。
最近一次數(shù)學考試,我只考了第五名(平時我多數(shù)保持班上第一或前二),因此,那天我自己心里也有點失落。看到成績,媽媽竟然冷冷地說了一句:“你要是考了第一名,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這還是我親媽嗎?之前我考第一名的時候她忘了嗎?也許她是想以此來激勵我,她害怕我在明年激烈的中考中落敗,但這樣的方式讓我有點難以接受。
除了學校的學習,媽媽也不主張我看太多的課外書,她擔心我耽誤學校的功課。上周末,兩個同學到家里來邀我一起去圖書館時,竟然也受到了她的阻撓,她的理由是,“很多人去那里是為了抄作業(yè),說閑話……”愣是不讓我上圖書館,媽媽現(xiàn)在變得總想控制我。
面對越來越“難纏”的媽媽,我該怎么辦?
點評
青春期孩子反感被“控制”
陸豪(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教師)
從講述來看,小琴正面臨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對于一個初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心理日趨成熟,獨立意向、主體意識也越來越強烈,這樣的孩子,他們的內(nèi)心已經(jīng)不把自己當“小孩子”了。他們強烈地希望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父母緊盯式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反感,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教育方式發(fā)生改變,如果父母仍舊像過去一樣事事管束孩子的話,那么,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將越來越不可調(diào)和。
的確,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親子關(guān)系必然會發(fā)生各種矛盾,特別是有些父母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的影響,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有些時候還會有些不切實際的期望,比如文中的小琴已經(jīng)考到班級第五名了,做媽媽的,還是不滿意,非要孩子考第一名,這就是一種過分的期望和過高的要求,必然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對立。而每次對立的結(jié)局就是彼此之間的親子關(guān)系面臨一次次新的調(diào)整,父母與子女之間隔閡也越來越深。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這樣的做法,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也許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的做法能夠讓孩子接受,但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就可能招來越來越強烈的反對和抵觸。一方面,父母會越來越覺得孩子“任性”、“不聽話”,而另一方面,作為孩子來說,父母的過多管束,就像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一樣,讓自己非常難受。他們有想法,得不到實現(xiàn),有做法,得不到支持,就會覺得父母“難纏”,甚至覺得父母是“控制狂”。
建議
與其講大道理不如做貼心事
陸豪老師認為,作為孩子,要理解父母;而作為父母,要教育得法——
1.父母要學會“放手”,放棄什么都要“管一管”的念頭。拋開不切實際的期望,給孩子更多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家長只要把控“大方向”,至于生活中的小事情,就不要過分管束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比如文中提到的孩子要上圖書館讀書,家長就先入為主地加以反對,而且反對的理由很難讓孩子信服,由此容易激化雙方矛盾。
2.父母要保持平和心態(tài),理性對待孩子。當孩子與自己發(fā)生矛盾時,多換位思考,多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要努力將身段“放平”,不要“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相反,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客觀公正地與孩子討論問題。當父母以和藹可親、尊重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時,孩子必然更容易溝通和交流,也不會選擇對抗和對立的態(tài)度。
3.父母可選擇專門時間,和孩子單獨相處。盡量每天和孩子都有單獨相處的“專門時間”,在這個時間里,面對面地與孩子討論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并用積極的態(tài)度來解決問題。親子溝通,身教重于言教,與其講“大道理”說服孩子,不如做“貼心事”贏得孩子的信任。
青春期孩子的防御性心理很強烈,無論多有道理的話他們都會當作耳邊風,如果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再多的“教訓”,再“正確的道理”都是枉然。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要讓他們在體驗中成長,哪怕遇到坎坷和挫折,也一定不要“包辦代替”。要知道,雄鷹之所以能夠翱翔于藍天,來源于懸崖邊上最初的“一躍”。(海峽導報記者魏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