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輕轉,小小木偶靈活擺動,一個個鮮活自然的形象也自此展現。在福建省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蔡美娜操控著手中的木偶,與同伴帶來一幕幕精彩的掌中木偶戲表演。自少年時期開始,蔡美娜與這門指尖上的藝術相伴已有20余年。
年少“相遇” 投入學習甘之如飴
掌中木偶又稱“布袋戲”,是福建省的地方傳統戲劇,起源歷史久,藝術底蘊深厚。13歲時,蔡美娜開始學習掌中木偶表演,在這條藝術道路上開始一段心無旁騖的探索。初時的接觸源于興趣,表演生動的“布袋戲”總能讓她想起兒時到村中觀看傳統藝術表演的經歷,心中不由便有了親近之情。而之后幾年的堅持也基于熱愛,蔡美娜坦言,“學習技藝沒有簡單的,也沒有一蹴而就,就是憑著興趣熱愛與腳踏實地去學習。”
掌中木偶的功夫練起來并不容易,據蔡美娜回憶,僅壓指、劈指等“手指功”就需要練上一年打好基礎,從第二年開始,再拿起木偶,學習各個行當的技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學習枯燥而辛苦,但她從中挖掘了掌中木偶的美好與樂趣,哪怕有時手指練得酸痛麻木,但她依舊甘之如飴。“學習藝術就是要把專業的東西學好,功夫也要練好。”抱著這個想法,蔡美娜在課余時間大量了解掌中木偶的相關知識與特點,并運用到學習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專業表現。
掌中木偶表演需要演員既掌握唱、念、做、打等功夫,又要學會“一心兩用”的特殊技能,為了讓手中木偶與手指動作完美配合,并通過指尖賦予木偶鮮活的角色形態,蔡美娜投入極大的精力,往往一個動作都要反復練習。她的這份投入,也為自己換回了扎實的專業基礎,在學習生活中嶄露頭角。
廿年堅守 追尋藝術的發揚傳承之道
2000年,蔡美娜從藝術學校畢業進入劇團工作,彼時的她也有了自己的思考:“這些珍貴的傳統技藝,還是怕它們會失傳,應該讓它們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傳承。”于是,排練表演之余,蔡美娜開始了對掌中木偶的傳承與發展的探索。
“以前對這些文化藝術沒有像現在這么重視,表演的主要目的也是讓大家多了解這一項技藝。”初到劇團,工作的地方在一個臨時租用的簡易辦公室中,但蔡美娜與同事將精力投入到表演當中,克服各種困難,在一場場演出中為觀眾帶來精彩的演繹,讓掌中木偶漸漸走入人們心中。光陰荏苒中,蔡美娜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從技藝青澀到經驗豐富,從手指練習到一人飾兩角,中間付出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努力。從業以來,她收獲了首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金玉蘭”表演獎在內的多個榮譽,而面對贊賞,蔡美娜更開心的是“可以讓掌中木偶這項藝術讓更多人看到了。”
2006年,晉江市布袋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隨著“布袋戲”為更多本地觀眾所知,作為晉江布袋戲代表性傳承人,蔡美娜也開始走出家鄉,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多地傳播這項文化藝術,弘揚中華文化。2011年,蔡美娜隨藝術團到非洲毛里求斯、塞舌爾等地參加“迎兔年春節慶典晚會”,剛剛懷孕三個月的她忍受著長途跋涉帶來的身體不適,最終完美呈現了一場演出,得到了當地觀眾的贊賞。2017年,蔡美娜同劇團工作人員創排節目《金雞煥彩》,參加央視春節戲曲晚會表演,將掌中木偶的魅力呈現給人們。2018年,在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申辦和接旗儀式上,蔡美娜帶著手中的木偶走進摩洛哥,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驚艷的四分鐘表演,來自中國閩南地區的這份“偶趣”也吸引了不少外國人的注意,由此提高了掌中木偶的知名度。
如今,蔡美娜不僅堅守在表演舞臺,也到藝術院校中任教,擔任南派布袋戲的唱腔道白及生、旦行的教學,為木偶藝術培養后繼之才,“以前的老師傅們都一個個離開這個舞臺,讓我意識到做好本職工作,傳承這項藝術,培養新一代傳承人的重要性。”將傳承發揚的重任抗在肩上,蔡美娜一路堅定前行。對她來說,掌中木偶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業,在自己的崗位上奮斗終身,不斷奉獻,便是人生最大的閃光點。
從學藝到傳承,從傳承到傳播,作為南派掌中木偶傳承人,蔡美娜的青春寫滿著無悔的初心。無論是病痛的折磨還是艱巨的挑戰,都不曾動搖其堅守的毅力。也因著堅守,她獲得了許多同齡人難以企及的榮譽,贏得了無數掌聲與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