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來,大家都知道,這種慢手工活很快被機器替代,金蒼繡變成了宗教用品,各種繡花款式漸漸只剩下桌裙上的“八仙過海”、“龍頭”、“彩鳳”紋飾。
原來美國的客人將她的作品買回去,掛在別墅里。華人朋友看到,紛紛打聽是誰的作品。大伙建議她應(yīng)該去開店,因為大單生意逐漸寡淡。四十年前繡的手作,臺灣客人打算三萬元買回去收藏,陳克忍也沒同意。在朋友的指點下,她決定投身金蒼繡、珠繡手藝的傳承上來。
三年前,開元寺大門對面紫云屏旁,陳克忍的“阿嬤繡品”開業(yè)了。她沒有念過一天書,為店鋪取名,是兒子的主意。“不如就用這個名字,紀念我的阿嬤教給我的東西吧。”陳克忍說。5歲的時候,她自己做書包,在上面繡紅五角星。沒有書念的她背著小包,拿著畫筆,到深滬海邊坐著畫畫。
沒想到半個世紀后,她自己學(xué)會了不是很標準的普通話,還能受邀請到泉州一幼、泉州師范學(xué)院去,給大大小小的學(xué)生講泉州的金蒼繡、珠繡。不大會寫的字,在她眼里也像畫,照著樣子畫下來就好了。
因為種種原因,營業(yè)三年的阿嬤繡品西街店關(guān)張了。不過陳克忍依舊很幸運,因為成為泉州珠繡技藝的市級傳承人,計劃在別人幫助下,復(fù)原明清民國泉州服飾的款式,融入傳統(tǒng)泉州金蒼繡、珠繡技藝,開辦一個展室,一些簡單的繡法也將傳授給體驗者。
要辦展室,藏品是重要一環(huán)。泉州民俗亡故的人衣服要焚燒。當(dāng)年祖上曾留下明清樣式的官服,燒的燒丟的丟,現(xiàn)在款式只記在陳克忍的腦海中了。
中國四大名繡是蘇繡、粵繡、蜀繡、湘繡。陳克忍說,四大名繡的繡法是相通的。然而金蒼繡是閩南風(fēng)格,涵蓋幾乎所有的繡法,只是多了一道工序由金色絲線滾邊。古早時候泉州的金色絲線,是用真正的金子抽拉出來的。真正的金子做成的絲線滾邊縫制,作品反而有金屬的生硬感,不美觀。
金膜制作得像蔥膜一樣薄,再將金膜捻絲線,繡到布料上。金蒼繡其實也是“金蔥繡”。而珠繡和金蒼繡其實也不分家,是將顏色形狀各異的珠片用各種繡線固定在絲帛上。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魚鱗般壘砌的,用珠光寶氣堆砌出刺繡的華美。
阿嬤教會的東西,一直在陳克忍的心里。比如鯉魚拜亭、牡丹的款式。結(jié)婚跨入夫家門的那天,穿的褲子腳踝處,一定要穿繡。這樣小姐三寸金蓮踢出的第一步,可以讓圍觀的親友們看見這些精美的紋飾。大家贊嘆繡品這樣精致,就確信小姐來自大戶人家無疑了。
半輩子經(jīng)歷了人生和商海的風(fēng)浪,陳克忍覺得是時候安靜下來,梳理梳理腦海中精美又有故事的紋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