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間舞蹈有哪些盤點 閩南舞蹈傳說由來簡介(圖)
泉州民間舞蹈
一、源流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
晉唐以降,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云臺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海內外文化在泉州出現大融合的景象,反映在文人詩中常見有關歌舞活動的描寫。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游,莫看百戲”。
明清時代,泉州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了上元節泉州城內游燈、踩街歌舞活動“一國若狂”的熱鬧景象。 解放以來,泉州民間舞蹈一枝獨秀,蜚聲全省、全國。
二、民間舞種
(1)舞種分布
鯉城區:
《拍胸舞》、《彩球舞》、《跳鼓舞》、《幡會舞》、《公背婆》、《騎驢探親》、《火鼎公火鼎婆》、《擲鬧鈸》、《打花鼓》、《蚌舞》、《甩燈舞》、《高蹺跳臺》、《高蹺撲蝶》、《紗船舞》、《白菜擔》、《水族舞》、《蚌與漁翁》、《車鼓》、《鼓亭公婆》、《妝道兒》(包括扮和尚、師公、尼姑三隊)、《洗馬舞》、《鐵拐弄仙姑》、《洞賓戲牡丹》、《佬子偷捉雞》、《鐵枝閣》、《蜈蚣閣》、《舞獅》、《殺獅》、《舞龍》、《唆啰嗹舞》。
晉江市:
《拍胸舞》、《彩球舞》、《跳鼓舞》、《唆啰嗹舞》、《竹馬燈舞》、《打花鼓》、《高蹺》、《錢鼓舞》、《車鼓燈》、《跳火群》、《散花舞》、《盾牌舞》、《甩鈸》、《甩球燈》、《公婆拖》、《矮子摔跤》、《舞龍》、《 舞獅》、《殺獅》、《四季花神》、《海反》、《八仙過海》、《荔路移香》、《妝閣》。
石獅市:
《拍胸舞》、《彩球舞》、《跳鼓舞》、《火鼎公婆》、《驢子探親》、《毽子舞》、《舞獅》、《舞龍》、《高 蹺》、《妝閣》、《錢鼓錢棍舞》。
南安市:
《采茶舞》、《花籃舞》、《熊舞》、《和番舞》、《拍胸舞》、《串燈舞》、《彩球舞》、《鼓亭公婆》、《錢 鼓舞弄》、《跳鼓》、《白菜擔》、《驢子探親》、《旋鼓舞》、《打花鼓》、《大頭和尚戲獅》、《牌打獅》、《鶴蚌相爭》、《高蹺》。
惠安縣:
《七星燈》、《車鼓舞》、《馬燈》、《彩球舞》、《啞背瘋》、《舞龍》、《舞獅》、《高蹺》。
安溪縣:
《竹馬燈舞》、《采茶舞》、《劍舞》、《蚌舞》、《迎親舞》、《甩燈舞》、《彩球舞》、《高蹺》、《舞獅》、《殺獅》、《舞龍》。
永春縣:
《漆籃舞》、《鼓墜舞》、《碰舞球》、《龍燈舞》、《捉蚌舞》、《藤牌舞》、《蜘蛛舞》、《殺獅》、《拍胸舞》、《高蹺》、《俏影》、《跳鼓舞》、《彩閣》。
德化縣:
《八仙舞》、《貢球舞》、《道士舞》、《鼓亭公婆》、《拍胸舞》、《戲蚌舞》、《車鼓舞》、《伴當公婆舞》、《殺0獅》、《舞龍》、《三通鼓隊》、《獅燈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