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之樂融江南風、閩南味、莆仙情
推薦人:泉港區北管培訓基地負責人莊玉宗
制敵術:廣博精華自成一體
泉州的音樂,素有“南弦北管”之說。
北管于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非遺名錄,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現基本只留存于泉州泉港區。
泉港聯巖村的老樂器制作人林朱法還記得,半個世紀前,那從村頭傳到村尾,又從村尾傳來和聲的北管樂聲。
別小看“蝸居”泉州的地方樂種,他吸取了江淮小調,采用湖廣官話演唱,還帶有莆仙味,猶如一位游學的文人雅士,講究隨性之心,村頭有曲,村尾來和。
相傳,北管是清朝時因海上運輸、南下鹽兵、淮河決堤難民南下傳入泉州,傳習的時間雖不算早,但也曾是地方官吏、文人學士推崇的一種民間音樂。
更普遍的說法是,清朝光緒年間,泉港人劉永賴小名“阿九”,與父親用船運鹽到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交易。空閑時,他向當地藝人學習民間音樂,學會了笙、揚琴等樂器。
后來,他又把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帶到了泉港,從此在泉港逐漸流傳。而泉港與莆田仙游、秀嶼比鄰,受方言影響,北管不僅有江南風、閩南味,也摻雜著莆仙風情,從而形成泉港特色的民間樂種,常出現在各種民俗活動中。
跟著華僑,北管和南音一樣遠渡重洋,臺灣乃至東南亞設有“廣東會館”、“福建會館”等北管樂社。據考證,泉州北管與臺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因歷史原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管曾荒廢過一段時間,直至1980年前后,當地開始重視挖掘整理北管老藝人樂譜等工作,逐漸將北管民間傳承復興起來。2010年,泉港成立北管培訓基地,由老藝人負責向學校教師、有興趣的青少年進行培訓。兩年多的時間,已有百人參加學習。
石獅什音表演團體邊走邊演奏
推薦人:首批什音市級傳承人陳永輝
制敵術:簡單質樸直扣人心
什音沒有唱,只有樂器演奏。
使用管弦樂器演奏,最多時達30多種,可以分為管樂、彈弦樂和打擊樂。你能想象樂曲錚錚的場景嗎,這分明就是一場民間交響樂的架勢。
雖然什音沒有南音名聲大,也沒有北管故事多,不過它鄉土味濃郁,在城鄉的一些喜慶活動中,總是少不了什音來捧場,既可以一邊行走一邊演奏,也可以坐在那里定位演奏。在閩南戲曲中的打城戲、歌仔戲、高甲戲等劇種中,什音的演奏元素為這些戲劇所吸收。在戲曲中什音的曲牌會變成吹打的方式,增加了熱鬧的氣氛。
什音內容豐富,在其中你可以感受到四季景色、花鳥動物的狀態,還有表現人物和社會生活的曲子。調子通俗明快,節奏輕捷熱烈。懂行的人聽來,什音雖然談不上復雜華美,卻有著單純、簡約和質樸之美。
在石獅,什音流傳已有150多年歷史。石獅市曲藝社,有70多名成員。首批什音市級傳承人陳永輝將父親傳承和保存的部分樂譜獻給曲藝社,大家近兩三年就重新整理出300多首什音的曲譜。
陳永輝說,什音雖然已經被納入首批省級非遺項目,不過不免擔心后繼傳承的問題。因為現在玩什音的人年紀都稍長些,年輕人學習興趣缺乏。
什音演奏可用的樂器太多,有洞簫、三弦、北月琴、二胡、京弦、四胡、椰胡、京胡、北瑟、大廣弦、殼仔弦,打擊樂為五音配硬鼓(北鼓)、響盞、小叫……要樣樣樂器精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