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大約開始于南北朝時期。道士舉行齋醮儀式,為神仙祝誕、祈福降妖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即為道教音樂。唐代的道教音樂在單純的打擊樂器鐘、磬、鼓等之外,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宋代的道教音樂具有南曲風格,絲弦樂也已加入了道樂的行列;元代,道教出現了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道教音樂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全真重清修,其樂多清幽出世,而正一重齋醮與符箓,道教音樂雄渾、古雅。在民間,道教音樂與各地的地方曲調廣泛地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風格。
史載,唐代就有全真派道教傳入南安,道士蔡尊師隱居南安紫極宮。后來正一派道教傳入南安。現在流傳于泉州地區的道教,都屬于正一派。
閩南一帶為亡靈超度“做功德”通常會請道士做法事。祭奠過程中的誦經、祭靈、贊尊、讖頌、超度等形式都通過唱奏形式進行,遂促成道教音樂地區化和世俗化。道教音樂吸取了本地民歌、木偶戲、佛曲、南曲的要素,建立了“歌、舞、樂”為一體的道教音樂體系,具有強烈的民俗性與觀賞性。泉州道教音樂現存有“吊靈”、“凈壇”、“關發文字”、“誦度人經”、“分燈”、“開光”、“合符”等數十套體系;曲牌則有“地獄”、“錦板”、“四邊靜”、“割仙草”、“甘州歌”、“相思引”等近二十個。一些主要曲牌后來還成為被俗稱為“師公戲”的“打城戲”的主要音樂。
道教音樂使用樂器除道教所特有的法事樂器帝鐘、戌鐘、敲鐘、手鼓(法事鼓)四種外,與民間流行的鼓吹樂、地方戲曲的樂器幾乎相同,鑼鼓經大同小異。所用樂器有:大吹(大嗩吶)、噯仔(小嗩吶)、品蕭(竹笛)、二弦、二胡、南琵琶、南三弦、堂鼓、大鑼、銅鉦、鑼仔、小叫、大小木魚、鐘(磬)、拍、靜板。閩南道教音樂,根扎于民間。它是研究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發展、演變以及如何形成龐大的民族民間音樂體系的寶貴資料。保護道教音樂有助于從宗教文化角度來探尋閩南文化的遺產。
閩南道教音樂,根扎于漢族民間。保護道教音樂有助于從宗教文化角度來探尋閩南文化的遺產,它是研究中國漢族民間音樂發展、演變,形成龐大的漢族民間音樂體系的寶貴資料。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宗教音樂,道教音樂滲透著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學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格局。它的美學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長生久視和清靜無為,曲調莊嚴肅穆而清幽恬靜。通過音樂的烘托、渲染,道教的齋醮儀式更顯得莊嚴、肅穆、神圣和神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