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歷史悠久,古稱“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勝景”之美稱,以秀致的風光美景享譽海內外。昔日,兩岸對峙,使金門成了前線戰地。如今,金門已褪去硝煙烽火的戰地戎裝,成為觀光勝地。
金門菜刀
吳增棟師傅在不斷敲打、鍛造鋼刀初坯。
金門菜刀素以鋒利享譽海內外,是“金門三寶”之一。光緒年間,刀業始祖吳宗山即吳增棟的爺爺輩就開始專營制造菜刀,他的手藝來自廈門,1937年,吳增棟的父親創立了“金合利”鋼刀品牌,當時材料來源于炮彈殼。對于第三代傳人吳增棟來講,制作菜刀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挑戰。
據吳增棟介紹,每一把金合利鋼刀都經歷材料切割、加熱鍛煉、鋼刀鍛造及研磨拋光等過程,最后鑲上刀柄,才算大功告成。
戰地風情
金門北山防空洞。
金門海邊設置的軌條砦,主要用于刺破船只,使其進水擱淺不能再次回程。
金門反空降堡。
金門戰地文化集中體現在最具代表性的軍事坑道、民防坑道。島上眾多的防空設施構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昔日曾經陳兵十幾萬的軍事據點如今變身成了旅游景點。
古厝印象
金門金寧鄉古寧村北山聚落古民居群一角。
南安匠師陳南安及金門古崗匠師所承建的金門水頭得月樓。
金門的民居,從建筑風格上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傳統的民居,一種就是洋樓。
傳統民居建筑和閩南地區風格一樣,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有“一落二櫸頭”、“一落四櫸頭”、“三蓋廊”和“雙落大厝”幾種格局。屋脊上翹的稱為“燕尾”,圓弧狀的稱為“馬背”,在等級上“燕尾”高于“馬背”。
早年間,下南洋經商的金門人榮歸故里,為了光宗耀祖而修葺祖宅。他們一部分人仍然建造舊式風格的房屋,也有一部分人選擇蓋起了南洋風格的建筑。這種帶有“洋味”的建筑,俗稱洋樓。(記者 卓天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