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開幕式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專程到場并為這個基地授牌,這標志著閩南文化研究進入國家層面的研究平臺。這個基地的設立,引起了海內外閩南人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國家權威機構
攜手提升研究水平
閩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海內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2007年6月,我國在閩南地區建立了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此次泉州又攜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設立閩南文化研究基地。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曾表示,基地設立后,中國社科院將充分發揮科研力量雄厚的優勢,團結海內外專家學者,弘揚中華文化,聚焦閩南文化,著力提升閩南文化研究的層次和水平。
泉州與中國社科院共同合作,并將閩南文化研究基地設于泉州師院,既體現了泉州市委市政府對師院工作的重視和肯定,也是師院長期耕耘和不斷加大閩南文化傳承研究力度的結果。
此前,我市在進行該基地選址時經過了反復考查論證,最終選擇了泉州師范學院。該院閩南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早,并逐漸成為閩南文化研究的學術重鎮。1983年成立地方史研究室,出版刊物《泉南》;1996年,在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建立泉州學研究所;2008年,順利獲得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閩南文化生態研究中心”,2011年,正式獲批南音專業碩士學位點,成為全國新建本科院校中首批擁有“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碩士專業學位點的高校之一。泉州師院多年來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中國社科院的認可,研究基地設置于此,也為泉州師院推進閩臺閩南文化研究增加了厚重的支撐。
跨學科研究成果受矚目
“閩南文化涉及閩南歷史沿革、族群血緣、地理環境、語言文字、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需要多學科聯合研究。”泉州師院副院長林華東表示,師院閩南文化研究最大優勢是跨學科團隊協同創新、精細化凝練方向。
近些年來,在已有的學術積淀基礎上,師院經過跨學科組建團隊,形成五個較為穩定的研究方向,即林華東教授領銜的閩南方言與閩南文化研究團隊、王珊教授領銜的南音研究團隊、黃科安教授領銜的閩南戲曲文學研究團隊、黃堅教授領銜的閩南工藝美術研究團隊、陳桂炳教授領銜的閩南歷史文化研究團隊。
“與同類研究機構相比,錯位發展成為泉州師院閩南文化研究的特色與亮點。”泉州師范學院教務處長、學科辦主任黃科安說,該院在探索閩南文化的精神特質上有突破性進展,閩南文化理論研究特色鮮明,例如,2009年以來,團隊成員在《光明日報·理論版》連續刊發閩南文化研究文章11篇,首次把閩南文化的理論探索推向全國;閩臺戲曲文學研究占有先機,閩臺戲曲文學研究依托泉州歷史優勢,注重地方傳統劇種文本搶救和文化研究,成果獨具特色;課題與獲獎成果支撐有力,團隊成員近三年在CSSCI刊物上發表閩南文化研究論文50余篇,出版相關著作(含)教材達30多部,獲得國家社科基金6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6項。
將學術研究
轉化為促進社會發展動力
今后,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還將以更高的視野,促進與海峽兩岸以及世界各地閩南人的溝通,全面推動閩南文化研究邁上新臺階。
“為了實現將閩南文化的學術研究轉化為促進社會發展的促進力,以及參與地方文化、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目標,近期將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推動閩南文化研究。”泉州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游小波表示,今后該院將著重打造閩南文化年度研究進展報告的發布平臺,總結分析閩南文化年度研究特點,預測未來發展趨勢;主動承擔地方政府的委托研究課題,為社會各界提供咨詢服務,為地方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設立“閩南文化工作坊”,為海峽兩岸培養閩南文化高層次研究性人才;研發閩南文化系列課程,為學校及社會各界提供文化傳承的教育和傳播,把基地建設成為閩南文化的專門人才庫和人才培養培訓中心;加強與海峽兩岸各高校、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舉辦高層次的學術會議,積極參與國內或者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本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來校座談、舉辦學術講座;建設閩南文化文獻信息中心,為海峽兩岸的閩南文化的研究及推廣做出基礎保障。□記者 陳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