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加拿大的“中國通”石峻山
制作木偶的印尼華人卓來福,祖籍泉州南安。(翻拍)
“我代表印尼福和安木偶劇團、卓來福團長捐贈這尊木偶頭!”昨日,被譽為“中國通”的加拿大人JoshStenberg(中文名石峻山)手捧著“秦叔寶將軍”木偶,來到泉州市博物館,將這尊承載著印尼華人對家鄉深情厚誼的木偶,交到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手中。隨后,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向其頒發收藏證書,并委托他轉交卓來福團長。
受人之托 加拿大博士捐贈木偶
金發碧眼,一臉絡腮胡,講起漢語實在標準流利,這是1981年出生的石峻山給人的第一印象,他是南京大學文學院的博士生,他說他的英文名在瑞典語中有石山之意,所以取了中文名叫石峻山。
這是石峻山首次來泉州,此行他有兩項任務:一是他準備向美國亞洲學會遞交梨園戲研究報告,希望能幫助泉州梨園戲在海外傳播開來;二是受人之托,把印尼福和安木偶劇團團長卓來福雕刻的木偶捐贈給泉州市博物館,為世界閩南文化節的召開“添磚加瓦”。
“卓來福團長沒來過泉州,但他知道泉州有個博物館專門展示閩南文化精粹,當他得知我要到泉州來時,他囑托我捐贈這尊木偶……”石峻山以一口流利的漢語告訴記者,來泉州之前他在印尼生活了七個月,專門研究印尼華人戲劇,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印尼福和安木偶劇團的團長和成員,在與卓團長深入交流后,團長對他“委以重任”。
昨日是石峻山此行滯留泉州的最后一天。他帶上木偶頭和卓團長用印尼文字出版的專門介紹印尼木偶劇團的書籍,轉贈給泉州市博物館。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屆時,這尊“秦叔寶將軍”木偶和這本書將陳列于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
“秦叔寶”印尼語發音和閩南語差不多
“你看,這是秦叔寶將軍,旁邊這是印尼文名字。”當石峻山手捧木偶并用印尼語念出“秦叔寶”三個字時,在場人員驚呼“這不就是閩南語的發音嗎?!”石峻山聽后微微一笑,“看來印尼語的發音和閩南語差不多啊”。
眼前這尊掌中木偶高約30厘米,“秦叔寶將軍”頭戴官帽,穿著黃紅綠等多種顏色編織成的“古裝”,眉毛斜插入鬢,英氣十足。“這是卓團長親自雕刻的,這也反映了印尼華人木偶的特點……”石峻山介紹,卓團長出生于1969年,祖籍南安,祖輩移民印尼,他的父親和爺爺都是布袋戲的演員,雖然卓團長說他不會演戲,但可以說他家三代都與木偶結緣。雖然如今卓團長已經不懂漢語,但他仍保留著150年前祖輩從泉州帶去印尼的布袋戲戲臺。目前印尼大概有10個掌中木偶劇團,這些劇團都是從閩南地區發展過去的。
世博會上一見傾心
專程來泉州研究梨園戲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石峻山看到梨園戲驚艷的扮相和正統的科步,他從此一見傾心。
雖然代卓團長捐贈木偶是泉州行任務之一,但石峻山此行最重要的任務是準備向美國亞洲學會遞交梨園戲研究報告。作為美國亞洲學會的會員,去年石峻山申請了梨園戲研究課題,今年被批準,得到了來泉州的研究經費支持。他盡可能地搜集《董生與李氏》和《節婦吟》的資料,然后將從文學角度進行分析。他說,在國外的文學研究刊物中,研究最多的中國當代文學門類是小說,其次是詩歌,話劇也不少。“對戲曲劇本研究的英文文章寥寥無幾,梨園戲的專門介紹幾乎是空白。”(記者 張素萍 王柏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