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地鋪
出磚入石的紅磚建筑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曾經盛極一時,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匯合,形成了獨特的閩南文化。
從古至今,閩南文化留給世人的,都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不管是文學的還是戲曲的、建筑的……然而,在眾多閩南文化中,富有特色的閩南建筑一向為人們所稱道,那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埔蚵殼厝;被稱為閩南建筑大觀園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紅磚古厝……處處體現著閩南建筑的特有風格。
為了讓人們全方位了解閩南古建筑的獨特風情,近日,早報記者特別采訪了長期研究閩南建筑文化、石雕、古建筑專業的古建筑工程師張川河,以此引發市民對閩南文化中獨具閩南特色建筑的學習和思考。
多元文化
造就閩南風格建筑
紅磚赤瓦、燕尾山墻,鑲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裝飾……這樣的紅磚古厝在閩南一帶十分常見。
從審美的角度看,這類建筑反映著地域的風格特性,形成了所謂的閩南風格,而這種風格的形成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雖說現在已無法追溯其產生的淵源,但根據資料記載:早在宋代時,這種建筑已經在閩南地區開始推廣和建造。紅色原本被稱為宮廷色,本為“庶民不許”,卻在閩南民間大量使用,這除了與閩南人長期從事海外貿易,民間積累了巨大財富,以及講求排場的鄉風有關外,還因為福建沿海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山高皇帝遠”,加上閩南人“敢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閩南建筑外形富麗堂皇,被稱為“皇宮起”的違禁紅色建筑在閩南一帶也悄然風行。
據張川河介紹說,閩南地區的紅磚建筑多以三間張雙落大厝為基本單元,罕見的還有五開間的大厝,規模大的院落還加護厝于左右。此類建筑大量使用紅磚紅瓦,廣泛應用白色花崗巖做臺基階石,屋頂多為兩端微翹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細部裝飾十分精致,不僅外觀獨特,而且在裝飾與色彩紋樣等方面都與其他區域的建筑截然不同。它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
閩南古厝中的
紅磚文化
遠望紅磚古厝,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頂最佳形制的燕尾脊之外,便是紅磚墻的立面,紅彤彤似鮮艷的向日葵顏色;近看,紅磚墻面每每刻意組砌,貼面鑲嵌成各種各樣的圖案,成為富于變化的磚砌藝術。而諸多雕飾的運用,如磚雕、石雕、木雕、瓷雕,室內、室外均有別致的修飾,使整座大厝的藝術顯得更精致、更精彩。如磚、石、木、瓷雕,主要用于外裝修,大門門楣、正門屋檐下、墻壁、外墻基、柱礎等;木雕主要用于梁枋、垂花、窗扇、門扇及木隔柵。雕刻手法有線雕、浮雕、半透雕、鏤空雕等。
采訪中,張川河還以PPT的形式,直觀地向記者表明,在閩南建筑的傳承中,“紅磚文化”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泉州傳統民居最大的裝飾特色,就是大量運用紅磚進行裝飾,經過歷史的沉淀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紅磚文化。紅磚墻裝飾藝術,工藝精湛,寓意豐富,裝飾手法豐富,極具藝術價值。
張川河認為,“紅磚文化”不止是閩南古厝建筑特色的發展與成就的概括,更多的是與閩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相連接的文化,是閩南人民繁衍壯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這種文化,不僅是閩南人的瑰寶,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
紅磚建筑是
泉州建筑文化的源泉
紅磚建筑不僅是閩南傳統建筑的特色,也是泉州建筑文化的源泉。張川河告訴記者,閩南的紅磚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不僅是民間文化的載體,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和民族密碼。尤其是古大厝保存的歷史文化實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豐富和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閩南一帶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民俗風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閩南的紅磚建筑既承載了中原文化,又包容海洋文化兼具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民間工藝文化,是獨特的南派古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閩南文化的核心支柱。(記者 朱淇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