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由中央及省市主流媒體記者和專家學者組成的“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團走進位于永寧第四社區的三合境包公館,探秘地方習俗,了解石獅的“包公故事”。
包公廟在泉州并不多見,但在永寧第四社區三合境就有一處。采訪團一行在石獅市政協文史委員林增典、永寧第四社區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劍峰、包公館主任高武奕等人的帶領下來到了隱蔽在民居房之中的包公館。在館前的一處資料欄上,記者看到了永寧三十二鋪境和包公館的來歷介紹。原來,早在明清時期,閩南地區泉州府就實行一套完整的城市社會空間區位分類體系——鋪境制度。永寧古衛城當時是泉南軍事重鎮,被分為三十二個鋪,每個鋪內都有其獨特的民俗文化。三合境的特色是,這里的包公館。
據林增典介紹,包公館始建于清代,原址是高姓人家祖上家宅。相傳在150年前,高楊碩率船員經商下海,在海上撈到一塊木刻包拯的雕像,于是就帶回家中奉敬。包公館由此而來。為了讓游客和后人進一步了解包公館的故事,高家后人還在館內的一處石碑上,記載了20年前當地居民曾不遠千里到包公的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大包村了解包公文化的“尋親”之路。
林增典表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作為宋元時期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有著悠久的海洋文明歷史和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公文化,也隨著海洋文化通過海上貿易線在東南亞國家傳播。在泉州,也能找到一些與包公文化傳承相關的印跡,比如石獅的包公館、傳統木偶戲劇目《包拯斷案》等。
而今,永寧三合境的包公館被賦予新的作用。群眾有“斷不清、辨不明”的矛盾糾紛,便會自發到包公館,請人幫忙調解。包公館也成為群眾調處矛盾糾紛的場所。因此,三合境形成了“以和為貴”的良好社會風氣。
據新安傳媒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刁廣冰介紹,本次采訪活動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中共肥東縣委主辦,肥東縣委宣傳部、新安晚報社承辦。活動自2019年啟動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沿著包公仕履足跡,走過了廣東、河南、河北、浙江、廣西、山西等省的10多個城市。通過實地開展采訪、交流,推動特色文化與地域經濟的交融,展示安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肥東包公文化資源,在海內外引起較大反響。第六屆的目的地是石獅的包公館和惠安縣等地,探尋和挖掘包公故事、包公文化。
據嘉靖《惠安縣志》記載,1012年包拯的父親包令儀曾任泉州市惠安縣(今福建泉州惠安)知縣。當地不少文史專家提出,包拯少年時可能隨父在惠安生活過多年,并為此專門到合肥考證。這也是許多讀者感興趣的話題,采訪團都將一一探訪、揭秘。
“泉州當地政府抓經濟,也重視弘揚和保護傳統文化,因此石獅和惠安的文化傳承都保護得很好,鄉風民風更是淳樸。我將把‘包公館’的故事帶回肥東,讓‘家鄉人’一起來傳承。”刁廣冰說。
(記者 洪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