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金井鎮(zhèn)區(qū),推開謝清源家中展廳的門,一瞬間,仿佛重回金井的舊時光。
這個取名“老金井·時光驛站”的民間小型展館,是晉江地方文史愛好者謝清源耗時數(shù)年、自掏腰包,四處征集收藏與晉江金井有關(guān)的閩南老器物、老照片、僑批僑匯、刊物錢幣等老物件后,今年才成功布置展陳。
■早報記者 張素萍 吳嘉曉 通訊員 蕭嬌容 文/圖
煤油燈
展示廳里收藏的各種老物件
500件閩南老器物 記住金井鄉(xiāng)愁記憶
宋代出土古碗、明代的銅爐、清代出水青花瓷碗,清末的梳妝架、民國的木箱、清末的商行賬本、清末的烏籃、民國的蓑衣、石秤砣、木犁、民國的燭座、雞公碗、老算盤、商號貨箱、毛章、民國刊物、民國僑批信封、轎椅、地下黨革命器物、各時期錢幣、舊車票、米倉……謝清源家的展廳里,閩南老器物琳瑯滿目,展品年代大多是清末和民國時期的。
“這梳妝架是我外婆的母親留下來的,如果外婆還在的話,今年就是105歲……”謝清源指著一個保存完好的梳妝架說,梳妝架年代大約在清末,一旁的木箱是民國時期,都是祖上留下來的。富有閩臺特色的嬰兒搖籃,就是閩南語所說的“烏籃床”,給了謝家四代孩子一處溫柔的安身之所。
舊時的碗
還有瀝水用的“碗趴架”,裝米用的米倉,民國時期的木梯,印有商號的貨箱,1953年發(fā)行的股票,標有最小計量單位“仙”的清末老算盤,以及金井舊門牌,華僑的信件僑批……每一件展品都銘刻著老金井的時代記憶。據(jù)統(tǒng)計,除了200多張涉及金井地區(qū)百年來的建筑、事件、人物的歷史照片外,整個展廳共有大約500件展品,絕大部分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
“如果沒有實物,再多的記憶都會隨著年齡逝去。我想做這樣一個老金井的主題民俗館,希望通過實物留住老金井的歷史,更為海外游子留住鄉(xiāng)愁。”謝清源說,2014年起他開始集中收集整理,除了祖上流傳的,還有親戚朋友贈送的,以及自費淘來的,前后花費1萬多元。如今,“老金井·時光驛站”已正式與毓英中心小學(xué)、岱峰中心小學(xué)、石圳華僑小學(xué)共建,成為三家小學(xué)的歷史文化教育基地。
金井老照片
金井供銷合作社發(fā)行過的股票
老照片和商行賬本 見證井尾街之繁榮
近十年來,謝清源積極開展鄉(xiāng)土歷史文化研究與保護工作,他先后整理了《金井濤聲》《遠去的金井古村落》《戀戀井尾舊街》《唐山過臺灣的金井人》等涉及金井地區(qū)歷史資料。
據(jù)介紹,金井是文化古鎮(zhèn)也是商業(yè)古鎮(zhèn),擁有眾多僑眷、僑屬、僑資。金井街又稱井尾街(也稱井尾舊街),街道兩邊曾是鱗次櫛比的店鋪,方圓幾十里的人都到金井做買賣,是深滬、英林、龍湖、東石鄉(xiāng)民通衢之地商賈中心。
“你看,這本清末商行賬本可是百年前金井的商業(yè)縮影!”謝清源拿出一本賬本殘件,賬本有近百頁,記錄著從清同治甲戌年(1874)至清光緒庚辰年(1880),與該商行商業(yè)往來的賬目。“賬本涉及各種商鋪265家,其中金井地區(qū)的有205家之多,金井地區(qū)的商號40余家。”細加整理發(fā)現(xiàn),該商行經(jīng)營范圍很廣,涉及的商品名目有67種,里面還記載圣母生(媽祖誕辰)請戲班演傀儡戲、光緒年間商行出資修建堤岸等。
“民國時期金井舊街民居稠密、商鋪聚集、聲名遠播。”謝清源認為,這本商行賬本見證了百年前金井井尾街的繁榮,那時候,中西藥館、書店、布店、竹器、雜貨、鐘表、日用品、干粿、米店、菜館、糖品、海產(chǎn)、綢布、五谷、杉木、金紙、水果、文具、糧雜、染坊、油車間等產(chǎn)業(yè)林立,一條街上計有103家店鋪。而里面修建堤岸的內(nèi)容,或可印證金井確曾有井尾港。
舊時金井的結(jié)婚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