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忠義巷 萬厝埕 唐衙口
名宦府邸境中立 三巷歷史故事長
忠義巷21號藏著一處保存完好的古厝
萬厝埕位于東街片區南側,東街第三巷西向,東南起于溫陵路,向北拐接唐衙口巷。因清朝提督萬正色府第建于此巷,小巷因此得名。
萬正色提督府是萬厝埕最大的古厝,也是巷內最著名的建筑,這座人稱“九十九間”的提督府室內雕飾精美,是清代宅第建筑的精品。為了紀念萬提督,里人曾在東街菜巷口附近立一方“宮保提督”牌坊。萬厝埕巷1號,是一座頗為壯觀的古大厝,大而寬闊的石埕,古色古香的磚雕木門,還有厝主的華僑身份,都讓這座民居透著神秘感。只是記者三登其門,厝主人皆婉拒采訪。
從萬厝埕巷往北走到底,眼前便是唐衙口巷。小巷據稱因唐朝時地處縣衙門口而得名,泉州文史專家考證認為,唐衙應為唐姓官宦府第,“唐”則當為明代泉州衛指揮僉事唐海家族。唐海是安徽六合人,明初調任泉州衛指揮僉事,后世居泉州,父子相傳世襲其職。
唐衙口不長,小巷干凈清幽,別有一番景致。唐衙口東側6號的古厝,是典型的手巾寮,越往里走越能體會閩南古建筑的豐富和高超。手巾寮女主人說,婆婆當年坐著轎子嫁入唐衙口,后來成為遠近有名的醫生,誰家有個病痛或難解之癥,都會找上門來醫治。
忠義巷是東街南側東端的一條小巷,因巷子內有座忠義宮和北宋泉州進士蘇緘的忠義第而得名。忠義宮曾是古時泉州袞繡鋪忠義境的境廟,是古代泉州七大城門關帝廟之一,宮內主祀關羽、岳飛。北宋進士蘇緘是一位忠義之士,兵敗時全家三十六人閉門自焚,護城的邕州百姓為他設立了祠堂。鮮為人知的是,蘇緘是古代著名天文學家、醫藥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蘇頌的叔叔。為了紀念蘇緘的忠義之舉,忠義巷口還曾立有一座懷忠坊,如今已湮沒風塵。
■本期執行:記者 張素萍 郭曉冰 王柏峰 文/圖
“九十九間”走出大將軍 “唐衙”府邸隱入百姓家
萬厝埕巷因萬正色府第建于此而得名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崇拜關羽,朝廷要求泉州七城門都建關帝廟,位于泉州袞繡鋪忠義境的忠義宮,就曾是七城門關帝廟之一。這座綿延數百年的宮廟,是包括第三巷、萬厝埕、忠義巷全境在內的境廟。
距此不遠處,曾有一口比宮廟更早的古井,人稱“忠義井”,井磚印有“嘉定三年修城磚”字樣。
300多年前,泉州萬厝埕6號古大厝走出一位有勇有謀、驍勇善戰的將軍,人稱“萬大刀”,他就是曾在康熙年間擊敗過吳三桂,受到康熙帝封賞,后來調任福建水師和陸路提督的萬正色。他的故居和故事,至今在老巷街坊口中相傳。
萬厝埕6號 “九十九間”提督府
300年前出“大刀”高手
萬正色故居在泉州很有名,但是關于萬正色其人,知道的人不多。時任福建水師和陸路提督的萬正色,是一位有勇有謀、文武兼備的將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曾是施瑯的上司。時至今日,“萬提督”的民間傳說依然流傳甚廣,比如“正色賣土蟶”、“搶灰連棺材輸去”、“調旗找鞋,轉敗為勝”等。
萬正色故宅 雕梁玉砌朱顏改
萬正色故宅,亦稱萬正色提督府,是福建水師和陸路提督萬正色駐軍泉州時所建的府邸,正大門前立有兩方石碑,其中一方是1998年泉州市政府設立的,碑文顯示故居已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提督府占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原為五進古大厝,街坊俗稱“九十九間”,是清代宅第建筑的精品。后因宅子賣給了王姓人,故居主人被稱“萬厝埕王”。據悉,巷口附近原有一座“宮保提督”牌坊,系1679年所立,惜今已毀棄。
在風雨的洗禮之下,古厝一側墻壁的雕刻圖案已模糊難辨。透過門縫,大門內的大石埕院,原有的數百塊方石已不見蹤跡;石埕最東邊的房屋,原是賬房,后來賣掉蓋成新式平屋;賬房之外,還有一座被稱為“東廳”的古厝,雕梁玉砌,古色古香;后落大厝原本有三五處宅院,下廳大門寫著“履泰蹈和”,兩邊還有兩間規格一樣的下房……如今,古厝很多精美古建筑構件已經不見。繞道古厝后門,古井、石槽,還有雕鏤著鳥獸模樣的大型洗衣石盆散落一地,依稀可見當年的盛景。
萬正色故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