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西街歷史文化積淀豐厚
西街一瞥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上潔白的鐘樓,西街的一天便拉開序幕。
這條喧鬧了千年的古街一如往常:起早的人們陸續走出家門,從零落在街道中的巷口走上西街;街邊的商鋪早早開張了,雜貨店的老板們將各色商品擺上貨架后便等待第一位顧客光臨;潤餅皮鋪的大圓鐵板們熱了起來,一張張潤餅皮從老板手里上下翻飛的面團分離;花鳥店里的鳥兒們也不甘寂寞,不時為這古街的晨曲吟唱兩句,只是不知它們唱的是不是千年前的曲子?□本報記者郭雅瑩文/圖
行走
一眼看千年
古韻別樣濃
早在宋朝時期,西街就是泉州繁榮的象征。如今的西街,除了保存完好的市井風貌,錯落分布的古跡與民居讓西街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多樣的文化內涵,這條長約兩千米的老街猶如泉州古城的縮影,不少慕名來泉的游客常常把它作為旅行的首選。
建筑:歲月滄桑說古城
千年古剎開元寺可謂是西街最耀眼的明珠,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極具歷史文化價值,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
西街沿街的木結構民居、近代洋樓,散落在周邊街巷中的閩南古大厝、名人宅邸,以及西段的奉圣宮、八角樓等,亦是西街老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再輔以肅清門、城心塔等重要歷史遺址,不僅展現了各自的空間特色,還因各自建成的時期不同而顯現出迥異的歷史風格,西街建筑的思維縱深感因此顯露無遺。但多數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沿街的一些木樓已成危房;隱匿在小巷里的莊國禎侍郎第等名人宅邸多數大門緊閉;部分古大厝屬私人所有,門窗盡鎖,游客只能從磚墻之外窺探一二,不能盡興。
小巷:養在深閨人未識
在西街上信步游走,不小心“拐”進小巷的幾率很大,那些幽深的巷口、凹凸的石板仿佛隱藏著太多的故事。西街的小巷究竟有多少?鯉城區創意辦副主任陳南驊告訴記者:“西街東段從東往西共有新街、會通巷、壕溝土乾、井亭巷等10條小街巷,這些小街巷呈魚骨狀構成了一個完整街區。”
這些小巷不僅別具韻味,巷中蘊含的典故也不少。例如裴巷,是為了紀念救死扶傷的裴仙人而命名,相傳這位仙人在清源山重傷蛇妖并將其趕入清源洞,恐蛇妖再出洞禍民,遂搬石堵洞并在石上仙逝……幾乎每條小巷都有精彩典故,但這些典故多藏于民間,少有人了解,頗有“養在深閨人未識”之感。
商鋪:淘寶休閑總相宜
既然是泉州的縮影,西街的包容性極強。在這里你不僅可以找到潤餅皮等傳統食品,也可以買到舊書等老物件,甚至你還可以淘到在市面上幾乎絕跡的老式化妝品。逛累了,拐進街邊的小酒館你會發現一片新天地,由民居改造的休閑小館隔離了喧囂,有時還能遇上本地民謠歌手的免費表演。
行走在車水馬龍之中,狹窄的街道讓你不得不與往來的車輛、行人擦肩。兩邊的商鋪雖然多,但在分布上顯得有些凌亂,商品種類太過繁雜,其中一些現代精品店、鞋服店與西街的傳統氣氛略顯沖突,且開元寺周邊不少沿街擺放的攤點,讓只有12米寬的街道更擁擠了。
聲音
在保護與改造中打造精品
西街的保護與改造其實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泉州當選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之后,如何抓住機遇把西街打造成“古韻泉州多元文化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與改造中創造泉州的旅游精品,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街巷游:打造特色步行街
多年來,將西街改造成步行街的呼聲從未間斷。在館驛七號經營者潘一飛看來,西街改造為步行街有助于讓游客在“走街串巷”中感受真正的泉州文化:“西街具有得天獨厚的街巷資源,開發街巷游是改造西街的最好方式。”他建議西街效仿鼓浪嶼“到店蓋章”的行走模式,即讓游客持特制“簽證”在街巷中尋找一些獨具特色的小店,從店主處獲得印章,讓游客在行走中收獲樂趣。
老建筑:重在保護與整修
對于極富歷史層次感的西街老建筑甚至古城區,我市城建規劃專家組顧問組組長周焜民更強調保護,“要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游覽核心參觀地帶,首先就要避免大拆大建的盲目開發,要從保護與整修做起。”周焜民認為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編制的《西街保護與整治規劃》是具有可行性的,“阮儀三教授對西街許多老建筑有詳細的整修方案,因此可以該規劃為參考,經過專家進一步論證,展開對古城老建筑的搶救性保護。”
城建規劃專家組顧問成員林棟梁也認為,西街老建筑重在保護:“應該針對每一棟老建筑特點和價值,分別擬定相應的方案進行保護或修復。”在林棟梁看來,保護古城的風貌就應該切實保護好古城的肌理,而不是僅保留某一個符號,西街的每一棟老建筑都極具歷史價值,要通過保護與修復讓西街成為泉州閩南建筑大觀園。
聚人氣:搞活第三產業
西街目前商戶雖多,但其商圈尚屬自然形成。其中,有的商戶已經經營了30年,在他們眼中,西街多年來從未改變,也很難改變。對此,周焜民認為,行政力量要介入引導,未來西街的商業要一改目前混亂的局面,引入與歷史、文化相關的品位高雅的產業,提高文化檔次。
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認為,隨著城市重心逐漸東移,若不及時加緊將富有文化底蘊的老城區發掘與改造出來,老城將面臨被人們遺忘的局面。“如果將西街打造成一條匯聚特色餐飲、文化表演、休閑娛樂等項目為一體的‘文化夜市’,就可以更好地留住人氣。”
他山之石
蘇州周莊:
不斷挖掘文化內涵
蘇州周莊憑借得天獨厚的水鄉古鎮旅游資源,堅持“保護與發展并舉”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旅游業。以水鄉古鎮為依托,不斷挖掘文化內涵,成功打造了“中國第一水鄉”的旅游文化品牌,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周莊不斷致力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弘揚和傳承,積極探索文化旅游,全力塑造“民俗周莊、生活周莊、文化周莊”,正日益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每年吸引了超過250萬人次的游人前來觀光、休閑、度假。
非洲廷巴克圖古城:
“順勢而為”開展保護
廷巴克圖古城位于西非北部的內陸國家馬里。城內津加里貝爾清真寺從誕生至今一直在使用,而擁有學生宿舍幾百間、當年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桑科爾清真寺大學,現在還繼續開門辦學。對于這些標志性建筑,當地文管部門采取“順勢而為”的方法區別對待:津加里貝爾清真寺號稱“神秘清真寺”,游客只能在外墻留影;桑科爾既是清真寺,也是著名的古代高等學府,向來有開門辦學、男女不忌的傳統,因此對所有游客敞開大門,這種做法有助于讓游客產生對這座古城的“敬畏”,從而自覺加入愛惜古城的行列。(記者 郭雅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