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特色的外墻圍籬屏風
較早的住宅建筑,以土和木材為主要材料,墻壁用硬土夯實,俗稱“土棟撞”這種“土棟撞”最簡單的只用硬土夯實,多取紅壤粘土滲以粗砂拌合夯成。也有取舊厝地滲雜著瓦礫土拌以殼灰夯成。此材料以城鎮居多。真正講究的“土棟撞”是采用三合土,即用紅壤土,粗砂和殼灰按一定比例拌和之后用以夯墻,講究的還加糖水,用這種三合土夯墻筑墓建造古城堡十分堅固,留存至今的明朝墓,有的甚至比混凝土還堅固。建“土棟撞”的房屋要使用墻模板和撞子等工具,過去農村建屋,鄰里幫助,把墻夯到一定高度,上面架木梁釘桷支,再蓋上粘土燒制的瓦片,安上門窗,便可安居了。不用“土棟撞”的也有采用土坯,即用紅粘土或田土“土結模”印成坯塊,干燥后待用,比較講究的滲入石灰拌和稱為“灰土結”。這種土木結構的房屋,內外墻用泥灰漿抹平,也就成為可以安居的民房了。這種土木構的房子俗稱“土扛員”,是較早的時代閩南城鄉普遍居住的房屋。
閩南式大宅院
牌坊
閩南式大宅院
閩南式大宅院
閩南民宅除土木結構以外,還有一種磚木結構的住宅建筑,用粘土燒制的磚塊砌筑墻壁,豎上木柱架上木梁,釘了桷枝,然后在桷枝上安上一層薄片О,在上面施以薄土漿,再有次序地安上瓦片和瓦當,這是“皇宮起”的規規制,無論宮廟或祠堂,一般都是三進三開間形式,由山門正殿和后殿組成,帶兩廊或不帶視規模而定。而典型的民居大厝也是由下落,中落和后落組成,亦即三進三開間,兩邊再帶護廊,其規制與宮廟相同。所以說正規的三落(三進)大厝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宮起”。唯一的差別是規制較小,隨著時代發展,“皇宮起”的民居也從三開間發展到五開間大厝。房間增多,但規制形式仍然保留古制。
閩南僑鄉傳統民居古建筑有大小不同的規制,一是進深與梁(員)的架數,自七架至十三架員,二是開間,由三開間至七開間,現分述于后。
七架:即主屋正廳脊員前后各有三支木梁,連中脊梁合計七支,俗稱“七架”,這是閩南民居最普遍之規制。這種民居一般沒有大房部口,也無后房。但較大規制的七架,勉強留出一個“部口”。
九架:即正廳的木梁連脊梁計九支,有部口即無后房,留后房即無部口。
十一架:正廳連脊梁共十一支,有部口并有比較寬大之后房。
十三架:連脊梁計有十三支大梁之多,為最寬敞的古式住宅,有寬大之部口及后房,并有一條后房巷通往大后廳,護廊七間一廳六房,一般民居建十一架大厝已夠氣派,極少十三架大厝。
開間:俗稱間格,正統古式大厝為三開間,后來人丁興旺,則多建五開間大厝,至于七開間大厝的民居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