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莎,生于1982年,歌手。2009年赴臺灣參加由臺視舉辦的第四屆超級偶像,獲黃國倫稱贊為“臺灣傷心都會寂寞代言人”。2011年12月發行臺語專輯《春夏秋冬》,也是第一位在臺灣發行臺語專輯的大陸歌手。2012年12月推出第二張臺語專輯《愛》,將爵士、搖滾、節奏布魯斯等曲風融入閩南語歌曲。2013年獲臺灣第24屆金曲獎流行音樂類“最佳臺語女歌手獎”。
★先鋒語錄
★我當時下定決心,不在臺灣成名,絕對不再回大陸發展,一定要讓自己衣錦還鄉。
★雖然第一次唱閩南語歌僅僅是為了比賽突破,但好多人說我唱得讓他們感動甚至流淚,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對于(針對我是上海人的身份來做文章)這種批評,說完全不介意、不難過絕對是騙人的,真的是很委屈。
如果沒有“本土歌后是不是該頒給大陸人”的爭議,恐怕2013年的臺灣金曲獎頒獎禮留給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不過是“雙J同臺”、“吳宗憲大秀歌藝”。然而一個上海姑娘的“加冕”,卻讓近年來漸顯沉寂的金曲獎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李婭莎!”第24屆臺灣金曲獎頒布最佳閩南語女歌手的這一幕,被臺灣一家電視臺點評為“最可愛的獲獎感言”。
聽到名字后的上海姑娘一臉錯愕,上臺后更泣不成聲,脫口而出的先是“哦,天哪,謝謝,謝謝,感謝觀音菩薩,感謝佛祖,感謝田都元帥(音樂界、戲劇界的保護神)”。
“聽見自己的名字,我全身發麻,像在坐云霄飛車。”她近日在臺北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不僅沒準備獲獎感言,還在典禮前幾天“勸退”了打算從上海飛過來觀禮的母親,“怕她失望”。
從零粉絲到全臺人氣第一名
說著一口吳儂軟語的李婭莎與閩南語歌結緣,是在2009年來臺參加第四屆超級偶像比賽。打選秀擂臺賽要有出“奇兵”的魄力,尋尋覓覓中,李婭莎無意間被江蕙演唱的閩南語歌曲《家后》打動,于是迸發了小試一把的念頭。
普通話只有四聲調,閩南語卻有八聲調,好多說法對她而言更是聞所未聞,比如“目屎”是“眼淚”,“恁兜”是“你家”。李婭莎像小學生學說話,用拼音注音,請臺灣朋友正音,再揣摩歌詞中的細微情感。
“背水一戰”,卻闖出一片新天地。比起之前唱華語、英語和粵語歌,李婭莎的《家后》獲得了評委的交口稱贊。2010年夏天,她在節目中挑戰蘇芮的歌曲《花若離枝》,創下歷屆以來的最高分紀錄,曾為王菲寫下《我愿意》的臺灣資深音樂人黃國倫稱其為“臺灣傷心都會寂寞代言人”。
與此同時,李婭莎更在當時臺灣全民偶像的人氣票選中(必須有賬號,付費票選一票10元新臺幣),得到全民偶像人氣票選第一名的殊榮。從零粉絲到全臺灣人氣第一名,李婭莎的努力讓臺灣人看到了。
2011年12月,在臺灣一些音樂人的支持下,李婭莎發布了首張閩南語專輯《春夏秋冬》,成為第一位在臺灣發行閩南語專輯的大陸歌手,并憑借其入圍了第23屆金曲獎年度最佳閩南語專輯以及最佳閩南語女歌手兩項大獎。
入圍給了李婭莎莫大的肯定,2012年12月,她又推出第二張閩南語專輯《愛》,最終獲得了金曲獎的青睞。
有人用“新人爆冷”來形容她的今日輝煌,然而李婭莎的成名路并非坦途:16歲就曾和蔡依林、周迅出合輯,出道14年,換過4家唱片公司,出過4張專輯。在看不到“出頭天”的日子里,她跑去考中央戲劇學院,考上又被圈內人勸回,母親也一路支持“年輕時堅持夢想,老了才不后悔”。
她形容自己的心路歷程就像閩南語歌《花若離枝》:“世間冷暖情為貴,寒冬亦會變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