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并非是在為《楚喬傳》美言,卻反而為我們暴露出國產劇一個通病——“水劇情”。但凡一位專業導演和編劇,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劇本需要什么樣的節奏,也不可能不知道怎么突出重點、推進高潮。但是,手里握著動輒五六十集“長篇大作”的容量度,制作人員就開始將一些無關緊要的人和戲插了進去。比如,被不少原著粉詬病的反派角色們,劇集不遺余力地為每位反派都安排心理活動和俗套的“使壞”橋段,層層疊加,硬生生用機械重復的內容多出了兩三集,使得劇情不連貫。而這些小人物的惡毒,除了可以增加“主角光環”,其他也就一無是處了。
而以節奏緊湊讓許多觀眾欲罷不能的美劇,通常需要在第一集就抓住觀眾的眼球,才能有更大的希望生存下來。因此美劇制作費用最高的往往都是第一集。而包括美劇、韓劇在內的周播劇,也時時刻刻地在衡量劇情推進速度和設置懸念的平衡問題,不少劇情拖沓、重復的劇集,也就被無情地砍了下去。
或許是我們的電視劇競爭還不夠激烈,又或許依賴著粉絲群體的黏性而無后顧之憂,電視劇的水分太大,甚至拖累了不少好演員的精彩表現。比如說,《瑯琊榜》中對于梅長蘇“梅嶺一戰”之前的描寫都是穿插在回憶和對話中,將主角的浴火重生作為整部劇的重點,反而有張有弛,令人欲罷不能。而《楚喬傳》這種“前松后緊”的手法,用在電視劇上是很危險的。或許今天我們的觀眾能因為主演光環,或者對原著IP的喜歡而堅持追劇,但終究不是長久之策。
□豆包(劇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