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歷史悠久,文化遺存極其豐富,其中傳統廟會文化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近年來,井陘縣委、縣政府對傳統村落及民間民俗花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極其重視,連續6年舉辦春節古村落民俗廟會活動,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光考察。同時,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將廟會文化有效轉化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極大地提升了井陘縣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促進了井陘縣廟會文化服務常態化發展。
惠及村民
傳承農村特色廟會
看大戲、嘮家常、吃大鍋菜……7月21日,井陘縣神堂寨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廟會為期5天,村民們熱情高漲,除了本村村民的表演外,還邀請了其他村文藝隊前來助興,舞蹈、秧歌、社火、歌曲輪番上演。周邊村民扶老攜幼,再忙也忘不了“趕廟會”。“神堂寨廟會,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傳統戲曲連唱5天,非常熱鬧。”井陘縣神堂寨村黨支部書記高建軍介紹。
據了解,井陘縣轄318個行政村,其中千年以上古村落70多個,全年有大小廟會文化活動400多場,尤以春節民俗活動最為活躍、最具特色。2019年,井陘被命名為“中國廟會文化之鄉”。
“廟會活動惠及全縣318個村,每年參與人次數以萬計。”井陘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黨組書記李彥東介紹,廟會是農村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在鄉親們心中占有很大分量。目前,井陘縣大梁江、南張村、東頭、白王莊、孫莊、核桃園、南峪等村莊都保留著傳統廟會。
為進一步惠及村民,井陘在傳統廟會的基礎上,逐步豐富廟會活動內容,通過傳統文藝表演、民俗技藝展示、非遺項目陳列、特色焰火燃放等多種形式,再現當地的特色文化,讓村民在家門口欣賞表演,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孩子對廟會非常感興趣,嘴里塞著特色小吃,眼睛盯著戲臺上的表演。”暑假期間,東元村村民張國輝帶孩子回老家,體驗廟會時激動地說,“讓孩子感受一下農村的廟會文化十分有意義。”
點面結合
打造廟會文化磁場
2017年,井陘縣獲得河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以來,當地以此為契機,積極挖掘廟會文化,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據了解,井陘縣在創建過程中把17個鄉鎮分為4個片區,使鄉鎮片區廟會文化形成巨大的文化磁場,積極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以點帶面,帶動周邊鄉村投身創建隊伍,使示范區創建工作更加有效地推進。
“四大廟會文化片區的劃分只是第一步,如何布局文化片區的文化資源才是重點。”井陘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呂志強表示,近年來,井陘縣在廟會片區文化中心增加多功能活動室、資源共享工程室、培訓教室、書刊閱覽室等基礎設施。
目前,在東片區已經建成白王莊公益講堂點將臺,群眾根據培訓輔導需求,可直接向村文化服務中心點將,選擇老師;西片區加大硬件設施建設,建成臺頭劇場、董家莊文化活動舞臺等;南片區進行非遺整合,形成了南王莊剪紙基地等,井陘粉條制作技藝等也吸引了當地不少群眾參與;北片區挖掘民間傳統文化,形成了“一鄉一品”態勢,如南平望詩詞楹聯一條街、孫莊澆凌山非遺基地等。
南峪鎮黨委書記牛建斌表示,廟會文化的輻射效果超過預期,不光增添了農村文化新活力,調動了全鎮人的熱情,許多長期在外工作或上學的人也積極參加各種廟會文化活動。
九曲黃河陣、長崗金燈節、北秀林馬火會、莊子頭絲弦、南良都斗火龍、梁家鸚垴拳、南張村面塑、微水絲弦、羅莊打鐵火、北平望梅花落、蔡莊龜駝碑、白王莊武術、南康莊跑燈……越來越多的地方民俗文化開始出現在廟會活動中。廟會文化以其獨特的凝聚力吸引著四鄰八鄉群眾,正成為當地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
拓展陣地
推進廟會文化常態化
近日,秦皇古驛道景區在廟會期間開展“文化大餐村村行,免費服務零距離”活動,景區組織當地文化志愿者40多名,在周邊鄉村開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務活動,廟會期間不僅門票全免,而且免費就餐、免費觀看節目。景區主任張偉介紹,每逢廟會,周邊村民都會自發組織表演當地特色文藝節目,外地游客也會明顯增多,廟會和景區的積極互動,贏得了不少游客的贊許。
如今,井陘縣的各個景區都有廟會活動,古老的廟會正煥發著新的活力,豐富著景區的公共文化生活。蒼巖山景區舉辦了6屆民俗文化藝術節,其間不僅門票進行下調,而且未成年人、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和低收入人群門票減免,群眾參與面廣,影響力大,成為當地的名片。仙臺山廟會期間,武術社火、井陘拉花等民俗節目紛紛上演……
另外,井陘縣還有效整合文化廣場、公園、文化大院等場地,開辟為廟會文化服務圈。就拿羅莊村來說,小小的村莊打造了西山詩社、陘山中學詩社、羅莊農民詩會、孔子學堂等文化陣地。
為進一步拓展陣地,井陘縣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原則,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整合力度,廣泛吸引社會組織、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鼓勵文化服務多元化、多樣化發展。
“如今,在積極探索廟會文化常態化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黨委政府主導、企業助推、社會參與、群眾共享’的文化建設新路徑。”井陘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局長王建軍表示,接下來,當地將繼續著力扶持,民間協會提供多樣化文化產品,不斷整合資源,打造品牌,拓寬服務渠道,造福井陘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