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節(jié)氣日期:8月8日,交司時間:03:12:57。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立秋”已至;“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收獲的季節(jié)到了;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仍然較高,仍需提防“秋老虎”;“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氣溫便下降一定幅度。
立秋習俗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
奏畢,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之意。
啃秋
在江南地區(qū),立秋之時要吃西瓜以“啃秋”。
相傳,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里許多人害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結果果真如此。此后漸漸形成習俗,每歲秋來之時,家家剖食西瓜,謂之“啃秋”。
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整個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
有迎秋之意,亦可抒發(fā)豐收的喜悅。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nóng)俗現(xiàn)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qū)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nóng)作物。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chuàng)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戴揪葉
《東京夢華錄》卷八有載:“立秋日,滿街賣揪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
詩詞里的秋意
古人喜歡通過詠秋抒發(fā)感慨,留下了不少以立秋為題材的詩詞,那么,關于描寫立秋的古詩詞有哪些呢?
一、《立秋》
杜甫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二、《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三、《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四、《秋詞二首》
[唐]劉禹錫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立秋之日,都城內(nèi)外,清晨滿街叫賣揪葉,婦人兒童爭相買之,剪如花樣,插于鬢邊,以應時序。
據(jù)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唐朝時立秋這天,長安城里已賣揪葉,供婦女兒童剪花插戴了。
由此可見,戴揪葉這個風俗已流傳久遠。